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出发点和价值出发点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找到了一条能够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又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或者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样理解是正确的,但还有必要对这一科学命题及其基本要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中的“中国化”,包含双重要求:

  首先,强调“中国化”,是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科学的出发点。所谓要有一个科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出发点是客观实际。这个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在于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强调“中国化”,是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出发点。所谓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出发点,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一致的工作路线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在于它是从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

  只有把这两个出发点统一起来,才能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要求,才能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据、追求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又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主义”。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出发点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戴,之所以能够得天下、能够长期执政,就在于她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行动向人民群众证明了自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价值,首先要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价值出发点。我们应该认识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论的两个“公式”非常必要。一个“公式”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另一个“公式”是:“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两个“公式”表明,在认识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两个出发点并不总是完全统一的。强调这两个出发点,就是提请人们注意,要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两个出发点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既不能因为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就在群众还无法承受的情况下强制群众接受;也不能因为决策是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就不顾客观实际的许可与否强制推行。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说过,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情况要复杂得多,更要重视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两个出发点统一起来。

  从邓小平同志开始,我们党在提出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一方面强调要坚持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科学又得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衷心拥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内在地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时,应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所强调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内在地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首先,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爱国主义者,都是为了救国救民而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爱国主义者团体,是自觉把为人民服务与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服务融于一体、自觉把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于一体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其次,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这就是:要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严格地讲,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给中国所有的阶级、政党及其领袖所出的考题。从林则徐、魏源到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都参加了这一考试。其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他没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也没能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两道考题面前,考得最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过程中,又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并且抬起头走向世界。因此,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时,内在地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这就是: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即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因此,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科学上追求的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价值上追求的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其中内在地包含了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

  这样说有没有根据呢?回顾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就可以看到,这样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时,首先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讲起。他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正是根据这样的深刻思考,他提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强调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而且强调这样做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了“民族得到解放”。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是由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为振兴中华民族应运而生、融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于一体的思想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是一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批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要求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既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又必须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既自觉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又自觉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爱国主义相统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感召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魅力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联系的社会主义

  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上和价值上的双重出发点,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既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又是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爱国主义相联系的社会主义。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不仅内在地包含了爱国主义,而且给爱国主义这一古老传统赋予新的内涵,把它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邓小平同志在《振兴中华民族》中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他在这篇文章中还充满信心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给“爱国主义”赋予了“现代化”的新要求,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再强调爱国主义决不是闭关自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作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决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作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切,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赶上时代”。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是以“振兴中华,赶上时代”为使命的爱国主义。这样的爱国主义和价值追求,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和理论之中。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看到,我们党之所以要领导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以及其他政治运动中的错误,之所以要领导改革开放、变革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体制,就是为了我们这个历尽苦难的民族能够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振兴,赶上时代。研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同样可以发现,这些理论提出的宏观发展战略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所有决策,也都是为了振兴中华、赶上时代。

  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贯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贯穿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而且贯穿着以“振兴中华,赶上时代”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  (执笔:李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