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科学发展观的三重定位

沈宝祥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

  十七大的报告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文件汇编》,第12页)科学理论、重要指导方针,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三重定位。我没有将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个单独的定位。这是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正如邓小平理论包括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实际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样(我们也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三重定位,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

  这就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上来理解和把握这个理论。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主题,形成了系列的理论观点。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极为重要的新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有它特定的地位。如果要撰写一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科学发展观要作为重要的章节来安排。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体系,从而提升了这个理论体系。这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中国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各个领域,都要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

  (2)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恩格斯曾说,社会主义要通过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这是恩格斯阐明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不仅完全体现了恩格斯的这个思想,而且深化了。

  从基本理论的层次看,邓小平以后,有两个重要的发展,一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的深刻含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

  这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各项实际工作、各个部门、全国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基层单位,都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正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是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的实践。

  党中央提出,这次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必然是又破又立的过程。只有破了背离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以人为本才能避免停留在口号上,而得到真正的落实。

  在我们这个社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并非易事。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在思想和政治上的遗毒影响很深。

  在封建社会,虽然有些思想家提出了民本思想和主张,但从本质上看,封建社会是极端轻视人的社会。马克思在解剖德国的封建社会时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个原则,而且还是事实。”马克思进一步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页)马克思对德国封建社会的剖析,完全适合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回忆一下十年“文革”中的惨痛情景,看下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恶性事故,中国封建社会轻视人,蔑视人,把人不当其为人的思想和政治遗毒,就很明显。

  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特别是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革命性洗礼,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已经得到相当普遍的重视。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在我国,彻底肃清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遗毒,是长期的任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轻视人的现象,“官本位”的观念和现象,相当普遍。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重GDP、轻民生的现象。不破除这些落后现象,以人为本就很难真正落实。

  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党员干部受教育,要着重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从党建的角度看,以人为本教育,就是当前历史阶段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首先是发展战略问题。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是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问题,都是科学发展的大战略。

  战略是指全局而言,是指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规律性问题。一国是全局,一个地区、一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全局。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关键在宏观和中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具有战略思维。对此,人们通过实践,体会越来越深。

  环保部门的同志提出了“战略环评”的概念。他们发现,许多报上来的建设项目,从个案看,都符合法定的环保条件,在细节上找不出任何毛病,但许多类似项目挤在一个区域内,合理不合理、当地生态环境能否承载得了,这就需要综合估量。他们称之为“战略环评”。实际上,这就是发展战略问题,要求我们用战略思维来统筹考虑发展问题。这个思维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又如,反对不正之风和反对腐败现象的问题。我们当然要从具体问题入手,一项一项地抓。多年来,确实作了许多努力。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反对大吃大喝,便出台多个文件,规定宴请限于“四菜一汤”。后来,公款旅游和出国成风,又出台文件加以限制。以后,又有关于手机、住房、用公车、打高尔夫球、过年过节打招呼等等名目繁多、已难以统计的规定和举措。应当说,这些举措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都是战术措施,总的情况是,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猖獗,各方面的意见很多,呼声很高。这就要从战略上考虑一下,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只有从战略高度,紧紧抓住关键,采取果断措施,才能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发展战略。比如,河南省建设林业生态省的战略,山东省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福建省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战略,天津市建设滨海新区的战略,河北省建设曹妃甸工业区的战略,江苏省的沿海沿江发展战略,贵州省建设五大基地、从大山中崛起的战略,等等。各地的这些重大战略举措,构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科学发展画面。

  实现科学发展,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战略上推进科学发展。对于全局来说,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