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弘扬井冈山精神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培育出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发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在早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必然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充满诗意和豪情地把中国革命比作是大海中看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有力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带领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理想。这种为理想而奋斗奉献的精神不仅是井冈山军民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仆后继,成为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大潮,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井冈山道路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救中国之路。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井冈山精神的实质是“敢闯新路”,正是这种“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首创精神,才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虽然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两者开创的时代主题和背景不同,但两者的本质或者说共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两者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遵循着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都遵循着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的认识论规律,都遵循着摈弃教条、一切从具体问题出发的辨证法的要求,因此,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是内在统一的,是精神同源的。

  立足中国国情,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前提。毛泽东历来注重研究中国国情,1930年他就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一生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军事斗争十分紧张的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作了宁冈、永新、兴国、寻乌、长冈乡、才溪乡调查,写了多个调查报告。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与他的调查研究同步进行的,与他对国情的认识同步成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6月25日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和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直接相关,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路线作为思想基础。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永无止境。当前,我国改革开发成就巨大,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即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科学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发展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把各项改革推向前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三、弘扬井冈山精神,真心实意地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依靠群众,是井冈山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紧紧抓住土地问题这个农民利益的根本问题,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农民终于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也就自然发自肺腑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心声。我们党还十分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当时,毛泽东在紧张的战事中间还十分强调应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指出“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正因为我们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树立了共产党人甘为人民公仆的形象,因此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今天,我们党正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行使手中的权力时,都要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当前,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特别要注意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心系人民、关心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切实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使广大人民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弘扬井冈山精神,始终如一地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红米饭、南瓜汤”、“朱德的扁担”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工作作风,是在极端困难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所蕴育的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井冈山精神的内核,也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既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不怕困难、不畏劳苦、坚韧不拔、开拓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工作作风。它不仅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前,我们干部队伍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等等。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的形象,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一些人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气节。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