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是解决民生的必由之路

                         陈莹峰

  摘 要:走中国特色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必然要求,而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和党的政治责任。 所以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民生 特色 科学 发展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现在,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的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辉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改善民生的意义

  1、关注民生、特色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围绕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既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若干重大关系和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些成功经验,也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惨痛教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冲破左的教条主义禁锢,坚持“把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北宋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了一个新境界。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又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基本方面,包括一系列重要原则、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丰富和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因此,高举伟大旗帜,走好伟大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和谐,特别是要关注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打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3、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公生明,廉生威”。胡锦涛同志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搞建设、抓发展,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老百姓固然关心GDP总量,关心财政收入,关心重大项目建设,但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切身的问题。我们做民生工作要从全局着眼、从细处着手。倾听民意诉求要做到“耳聪目明”。要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归纳,从中捕捉到群众究竟在想什么、在盼什么。解决民生问题要舍得“真金白银”,公共财政要进一步向民生财政转型,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把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关心民生疾苦要做到“真心实意”。我们抓改革、谋发展、保稳定,决策前、推进中都要站在群众角度做换位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民为先,以民为本,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增长指标,还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民生指数;不仅要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享受,还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真正使之享受到发展的实惠,感受到发展的实效。

  可以说,社会和谐,民生为本;民生问题,幸福为本。我们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改善民生,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社会。

  4、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改革开放也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都是和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分不开的,如果对民生不利,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同时一切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措,也从实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个内在目的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

  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其实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社会制度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本固基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给民生带来了实惠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取消农业税,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这些不懈的努力和从未停止过的步伐,以及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的明显变化,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了广大民众的福祉,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

  改革开放30年前,数亿中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如今13亿人民的生活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30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奢望,如今电脑、汽车、商品房等对越来越多的百姓来说早已梦想成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历史命运,在中国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恢弘乐章。

  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元的大台阶,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国这条“巨龙”以强大动力。30年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涌现,在许多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扬帆起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声望源于成就,魅力缘自实力”。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上许多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我们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积极救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从粉碎藏独阴谋到汶川、玉树、舟曲的抗震救灾到举办奥运的巨大成功,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到推动在反恐、环保、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乎党心民心,最能激发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三、思考与期望

  1、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民生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南,是贯穿“十一五”规划的行动纲领。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人们将这些方针政策称之为富民政策。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党和政府不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就是扎扎实实地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重大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二亿多人口的生活温饱问题。而上世纪末,我们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温饱,之后,又进一步使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对民生的最大关注和改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

  2、必须以推进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实践改善民生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善民生,一是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使民族地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各民族教育水平得以提高;二是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策略,使各民族群众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各民族群众平等享有改革和发展成果;四是做好事关各民族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工作;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各民族的健康水平得以保障;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大建设任务的完成不仅有利于民生的改善,还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民族平等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另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全国各民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社会公平公正水平,从而使民族平等在社会公平公正水平提高的背景下达成。 总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形势下,面对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将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创伟业,继往开来奔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更加美好。

  3、必须按照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创建小康民生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报告中曾明确了中国特色的小康标准和道路,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民主完善,法制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变化中,我们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要立足国情,坚定信心。当前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清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要推进改革,扎实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4、必须以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来践行造福民生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密切联系实际,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作者系中共巴马县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