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经验


                                                 桑学成

    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统一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条是正确道路的开辟,一条是正确理论的形成。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统一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特征是着重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主要点第一次作了初步概括,共十点。这十个主要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框架,成为我们党继续探索这条道路的基础。

  这个阶段,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后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在拨乱反正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党在理论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二是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个论断实际上是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问题。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些变化冲破了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还概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观点,使这一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九个方面作了新的概括。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大紧紧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深入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贡献,一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活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创新;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作出趋利避害,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决策;三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上的变化,伴随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江泽民将其概括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和拓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贡献,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重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提高到“四位一体”;三是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观点,提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此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继承与创新、一般与特殊、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统一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法宝。

  第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基本的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所依据的基本准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等。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第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善于把实践创新转化为理论创新,又用理论创新来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指导下逐步开辟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一要把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既要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二要把理论的创新性与理论的稳定性统一起来。但是,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实践,理论是有局限性的,稳定是相对的。实践在发展中,我们原先认为正确的理论随时都可能遇到新情况、新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冲破僵化的观念和体制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发生了四次重大思想解放:第一次是1978年,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第二次是1992年,破除了姓“社”姓“资”这一阻碍改革开放的观念,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是在1997年前后,澄清了姓“公”姓“私”的疑惑,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次是2007年前后,破除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发展的障碍,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才不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四,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破除一切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