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理论创新启示

周金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党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更好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就必须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一、理论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不断前进的重大推动力。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毛泽东说得好,“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理论创新的历程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修正完善已成型的理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亲自领导和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好了思想准备。在九十年代初,针对人们在姓“社”姓“资”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自觉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这是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取得的最新最重要的成果。

   二、理论创新要有科学的态度。理论创新要树立科学的态度。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研究时事问题须先占有材料”,这是科学方法的起码一点。坚持从实践中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是掌握科学方法、确立科学态度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坚持科学的态度,一是要有宽容的胸怀。不轻易否定,不先下结论。改革开放之初,在深圳特区的建设实践中,当地政府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做法和理念,当时持怀疑、反对意见的人不少,但邓小平对他们的探索采取宽容的态度,他说,“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二是要结合实际加以改进。比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有些学者主张全盘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采纳西方学者为中国开的“药方”。我们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反观苏联政府不顾苏联自身国情,搞“休克疗法”,最后弄得物价飞涨、民怨沸腾,结果是苏共下台,国家四分五裂。三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该坚持的坚持,该发展的发展,该放弃的放弃,该完善的完善。邓小平主张,“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正因为邓小平在理论创新上能坚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所以在探索中能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使理论更趋于完善。实践证明,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与党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精神是分不开的。

   三、理论创新要有明确的目的。理论创新就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解答时代课题。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次历史性飞跃,都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在解答时代课题的实践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支柱分别解答了中国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不同时代课题,而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之所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能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两个凡是”既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又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不是兴之所致,而是本着高度的责任感,解决当时存在着的姓“社”姓“资”的争论导致的思想混乱、国家经济发展不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原因之一,就是要解决共产党执政的现实的合法性问题,也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是为了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必须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四、理论创新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事物是永恒变化的,必须随着事物与实践的发展变化,去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创造新理论。理论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也包括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自觉地用全面的认识补充原来不够全面的认识。比如,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就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矛盾的认识得出的正确结论。过去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坚持这一观点,同时根据新的实践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就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讲得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又比如,江泽民关于我国社会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新论断,就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的新变化。而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概括了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与合作”,这在原来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指导我国对外合作与交流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理论创新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列宁曾经指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理论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无论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还是八十年代中期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改革,抑或是九十年代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无不体现了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适时概括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总结的品格。正如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说:“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善于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党既要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我们的理论是来源于人民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我们理论是为人民的,理论创新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讲,是对人民群众实践和创新活动的科学总结,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

   六、理论创新的成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创新的过程就始终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检验理论、完善理论和发展理论;我们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讲人民群众的实践,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而不是某个人的实践;我们的理论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逐步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拥护,并变为自觉行动。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坚持实践的标准,党的理论创新才会符合实际,符合国情和时代的要求。正如胡锦涛指出的:“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号召力。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被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七、理论创新要敢于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理论创新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要充分认识闭关锁国的危害性,强调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一切有益成果,当然也包括借鉴其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的经验。比如在经济方面,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成熟模式,同时避免再走他们走过的一些弯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从而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铺平了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也是在以深刻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时代胸怀,观察世界大势和中国大局,正确总结了我们党自己的经验和世界政党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特别是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等都是开阔国际视野、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具备国际眼光,敢于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八、理论创新必须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依托。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理论创新同执政党的建设密切相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和保证,理论创新反过来又为党的建设提供思想上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取得的,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结合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实践,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完整的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邓小平的党建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就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只有做到既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又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又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使我们党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