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论胡锦涛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

姜怀忠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的社会发展模式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总结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正是沿着这一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论

    回顾历史,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已经有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研究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并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天才式”的预言: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消灭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阶级、国家逐渐消亡,消灭分工、消灭三大差别;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全社会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但由于当时并不具备在社会中真正实践的条件,因此,他们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停留在理论上。20世纪初,列宁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列宁也首次在实践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然而,由于他的早逝,在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效模式未及形成。列宁逝世后,其继任者斯大林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通常又称为斯大林模式或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政治上是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管理体制;思想文化上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模式也并不是很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毛泽东首先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伟大探索。从最初的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到后来提出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再到他晚年构想一个“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有的学者称之为“理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然而,实践已经证明,他所构想的希望在中国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甚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他的探索也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严重受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始了新的探索,在深刻总结和继承前人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伴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邓小平通过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以上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后来曾总结的那样,过去我们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失误,究其原因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为夺取新的胜利,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秉承马克思主义前辈的理论创新精神,对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种社会现状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马克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有了解本国的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什么阶段了呢?搞清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完善的客观要求。对此,胡锦涛同志指出,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进一步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胡锦涛同志关于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既是对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同时也为党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历史前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目标选择

    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这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找到了立足点,正是如此,胡锦涛同志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逐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一句话,就是要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实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为人民能够过上美好、幸福的理想社会生活而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思路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发展观。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对一个国家或社会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发展的结果,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首先,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主题和第一要义,全面回答了“中国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且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强大,就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所谓“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具体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并赋予了发展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它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永远不竭的动力,社会主义要通过改革,尤其是通过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它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强调在发展中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从而对发展方式和发展布局作出了新的部署。

    科学发展观系统地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思路的新概括,这必然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随之不断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社会的各种价值资源,形成引领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使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感受到了许多困惑。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过来对社会的存在发生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正是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本质体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这是中国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家团结统一、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

    正是以上五个方面的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石,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它的提出构建了和谐社会价值认同的基础。

    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外部模式的目标构想

    外部模式,主要就是一个国家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同别国的联系,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等等,从而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孤立的状态下进行建设都是不行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社会主义一般都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因此,在这些国家里发展经济更要实行对外开放,正如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也是极其重视这一问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是在科学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也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形成。
  当前,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前景光明,但同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人类又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获取智慧和力量,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妥善应对各种矛盾和挑战,为世界开太平,为各国创繁荣,推动人类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胡锦涛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统筹对内与对外工作,提出了“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奋斗目标。

    “和谐世界”目标的提出,是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它是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新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和谐世界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中国必须“把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胡锦涛同志“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外模式的新构想,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

    列宁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根据这一原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这一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今天,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建设小康——和谐——共产主义为目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继续前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