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孙 伟 王柳芳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了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据统计,全国先后建立了不同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共计三十五支,却出现过三支红三军、红四军、红八军、红九军、红十一军、红十五军、红十九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的番号。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于中共中央对红军没有统一的序列安排,根据地之间又缺乏交流,各地起义军的名称很不一致,而且各个部队的番号出现了不少重复。

  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颁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要求“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这个大纲的颁布,对于各地的红军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后,全国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各地红军乘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发展苏区,部队不断发展。到1930年春夏,全国红军已有10多个军约7万人,另有地方武装约3万人。此时,红军的作战和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由过去的以游击军、游击战为主向以正规兵团、运动战为主转变。随着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的军事战略与部署也相应发生转变,特别是开始对红军的体制编制进行统一的规范。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了全国红军第一军至第十四军的番号和活动地区。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上,统一了红军的名称和编制,各地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并规定了各主要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序列和番号。193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提出改编与整顿红军的编制方案,决定将现有的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即:“第一集团军改编为第一军,第三集团军改编为第二军,第二集团军改编为第三军,原第一军、第十五军、第九军合编为第四军,原第十军编为第五军,闽西两军东江一军合编为第六军,原第七军仍编为第七军。”1931年1月15日,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成立后,重申“全国红军改编为七军”。随后,湘鄂西的红二军团改为红三军,鄂豫皖的红一军、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红三军团和红十、红十一军等,当时未进行改编。1933年6月,中革军委决定,全国各地主力红军实行统一的编制序列,按照三三制将小师小团改编为大师大团。红一方面军取消了军的番号,由军团直辖师。红三军、红四方面军仍保留各军的建制和番号。全军的师由第一师到第九十九师,作了统一的划分,基本上避免了重复现象。1935年7月21日,中革军委决定将红一方面军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依次改为第一、第三、第五、第三十二军,取消了军团番号;红四方面军的第四、第九、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的番号不变。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组成。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赣西南的红三军

  1930年1月,江西遂川雩田联席会议决定,将东固、延福、兴国和罗炳辉的江西工农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赣西工农游击第二大队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部分赤卫队,合编组建了红六军,隶属红四军前委领导。月底,红六军在万安成立,红五军派出黄公略、李聚奎、王如痴等43名能力较强的军事、政治干部担任红六军各级领导,还派百余武装充实了红六军的军事力量。黄公略任军长(未到任),刘士奇任政治委员,毛泽覃任政治部主任,曾昭汉任参谋长。全军辖3个纵队(相当于旅)。“二七”陂头会议后,军长黄公略正式到任,陈毅根据红四军前委的决定到红六军担任政治委员、军委书记。6月底,陈毅调任红二十二军军长,军委书记由黄公略兼。

  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扩大红军的计划,赣西南的红军地方武装本来是组成红三军,并决定由蔡申熙为军长。但是因交通不便和通讯不畅,在党中央的指示到达之前,赣西南的红六军业已组建完毕。由于当时湘鄂西已经成立红六军,所以中央决定,赣西南现有的红六军仍应按照原规定改为红三军。6月13日,红四军在福建汀州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红六军与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7月,红六军根据中央精神和总前委的决定,在万载和宜春的慈化一带正式改为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毛泽覃(代),不久改由蔡会文担任。全军共2000多人。8月,红三军随红一军团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浏阳会师,部队合编为红一方面军。10月,将原来的纵队建制改为师的建制,全军共5000余人。一纵队改为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湘舲;二纵队改为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三纵队改为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在作战中牺牲,周子昆继任军长。1932年3月12日,红三军编入红五军团,徐彦刚任军长。8月初,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重归红一军团建制。12月下旬,中革军委决定暂时取消红三军军部,所辖七、九两师由红一军团军部直接指挥。1933年6月,原所属第七、第九师在永丰藤田与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湘鄂西的红三军

  1930年7月4日,湘鄂边的红四军同洪湖的红六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会师。7日,中共红四、红六军前委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与红六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共1万余人。12月,部队抵达湖北省长阳县枝柘坪休整。1931年3月,根据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决定,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军长贺龙,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邓中夏,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辖第七师(原红二军)、第八师(原红六军)以及教导第一师。4月初,红三军挥师北上,攻克巴东,渡过长江,转战于鄂西北地区。其间,红军第四十九师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二师;洪湖苏区独立团扩编为红三军第九师。9月中旬,红三军主力向洪湖根据地转移,其教导团和当地游击队组成红军第二十五师,坚持鄂西北斗争。28日,红三军主力与红九师在荆门会师,由万涛接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10月,红三军返回洪湖潜江地区。不久,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兼任政治委员,唐赤英任参谋长,艾逸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撤销各师师部,部队编为5个团。12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部队又重新编成第七、第九师和独立团。孙克明任军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1932年1月,关内应任省军委主席兼任红三军政治委员,鲁易任政治部主任。随后,红三军转战襄河两岸,连续粉碎敌人对洪湖苏区的“围剿”,取得三次重大胜利。其间,军独立团与鄂西北独立团扩编为第八师,全军共约1.5万余人。

  6月,国民党军调集10万兵力,对湘鄂西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左倾领导错误,红三军辗转三个月,未能粉碎敌人“围剿”,导致苏区全部丧失。红三军被迫向湘鄂边转移,部队减员至9000人。1933年2月,部队在鹤峰整编,撤销第八师建制。随后,又由于“肃反”扩大化和解散党、团组织和撤销政治机关等错误的干扰,部队锐减到3000余人。1934年5月,红三军进驻贵州省。6月,中共中央指示停止“肃反”,恢复党团组织,重建政治机关,加强了部队建设。此后,成立黔东独立师,创建了黔东苏区。10月24日,红三军同红六军团于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至此,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红一军团的红三军

  1930年6月,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精神和中央军委的决定,将红军第五军和第八军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后由杨尚昆继任),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军团共约1.2万余人。7月下旬,红三军团占领湖南省会长沙。8月23日,在浏阳县永和市同红一军团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9月中旬,红三军团参加第三次攻打长沙战役,其后,移师江西省。从1930年底开始,红三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l0月,红三军团随中央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红三军团为右路前卫,与其他军团并肩作战,冲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掩护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渡过湘江。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参加四渡赤水作战。2月,在扎西整编,撤销师的番号,军团直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团,刘少奇任政治部主任。在进攻遵义城战斗中邓萍牺牲,由叶剑英继任参谋长。随后,红三军团抢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于6月中旬到达四川省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根据中革军委取消军团番号的指示,7月21日,红三军团改称红三军,彭德怀任军长、杨尚昆任政治委员(后为李富春)。8月,越过草地、到达巴西。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红三军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1935年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番号,第二纵队改编为第一军团第四师。

  由于近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不仅造就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多种形式,而且导致革命队伍的多样性,特别是同期存在过三支红三军。其中,赣西南的成立时间最早,湘鄂西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红一军团的存在时间最短。它们曾经由陈毅、贺龙与彭德怀三位开国元帅所领导,都是红军的主力部队,共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