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传承与发展

谭泓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更充满着智慧与德性的灵光,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明等级”“罕言利”“重义轻利”的儒家德性伦理经济思想;出现了以墨子为代表,“兼相爱、交相利”“义利统一”的墨家重利经济思想;出现了以老子为代表,“提倡无为”实际“天人合一”遵循规律而为、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经济思想;出现了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具有改革精神、重视经济措施实施的法家法治经济思想。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使人们感受到经济伦理的变迁不仅成为社会伦理文化变迁的先导,而且在特殊情况下会成为社会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国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型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经济伦理也必然面临当代转型与传承发展。同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如何由适应服务于传统社会转向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在有所否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批判继承中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经济伦理意义突出。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当代传承与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
  有关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研究寥若晨星,且许多学术文章为论著的阶段性成果。在以上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安云风(1999)通过历史传统分析与现实价值挖掘,认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要对中国传统伦理细心梳理、深入反思、扬弃传承,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夏振坤(2000)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社会意识的传承性来看,传统经济伦理通过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可以实现与现代化的对接;从东亚经济成功的实践经验来看,传统经济伦理转化为现代化具有动力可行性。唐凯麟、陈科华(2004)将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发展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三大阶段,揭示了经济与伦理的互动关系的本质、规律和特点,探寻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与现实契合的成分和机制,从而彰显其作为有益资源的合理性。汪洁(2005)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深入到生产领域、交换领域、分配领域、消费领域进行动态研究,而且努力探究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结合点、生长点。王玉生(2007)从“义利观”“本末观”“贫富观”“奢俭观”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近代演变予以阐述,提出应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和对待传统的态度、保持伦理文化的与时俱进、培育公民的理性伦理精神,尤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黄海涛(2007)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主流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明清实学思潮的理论创新及其价值转向”“明清实学经济伦理的现代价值”等内容予以阐述。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当代传承与转型发展的内容重点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包含了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思想,必然成为实现当代传承与转型发展的重点内容。1.“贵义轻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与主线,儒家“德性主义”主张义本利末、以义制利,墨家“功利主义”主张“利”是基础根本、有利而有义。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崇公黜私”的公私观:儒家通过倡导“克己复礼”“仁者爱人”达到“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崇公黜私”的公私观奠定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基调,共同缔造了“崇尚群体”和“整体利益”的传统理念。在当代市场经济追逐利润的私利本性、个人自利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中,如何传承“崇公黜私”、更多以“国家社会他人”为理念值得强化思考。3.“均、礼、齐”的贫富观:“均”指同等级之间富无大富、贫无大贫,不同等级各安其分、相安无侵;“礼”指社会财富分配标准,是正国治民的恒常法则、衡量政治经济行为、政策法规合理与否的准绳;“齐”指达成或维系“均”的方式和途径,按礼仪“均之”“安之”“和之”。“均、礼、齐”的贫富观强调经济关系人伦和谐、反对贫富悬殊,追求“政均而民无怨”的公正价值诉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与贫富差距愈显其大的现实纠正是重要借鉴。4.“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直觉和朴素的方式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强调善待自然、重视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的一致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赢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庄子的“顺天”因任自然说、荀子的“制天”改造自然说,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遵循顺应自然、保持生态和谐、促使天人协调都是重要借鉴。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当代传承与转型发展的途径探讨
  在促使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当代传承与转型发展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最为紧迫的是在多学科研究、中西方研究的交融借鉴中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科研究角度,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涉及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从当代转型需求角度,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针对目前研究薄弱且各自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缺乏交流意愿与对话机制的状况,亟须强化学科倡导交流机制建设,加强学科的繁荣与学科的交叉融合互动。从传承导向角度,在重新审视传统经济伦理的价值和对待传统的态度、促使伦理文化与时俱进服务现实、培育现代公民理性伦理精神的同时,应着力强化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理性营利”“现代产权伦理”“现代经济自由”“共同富裕”为主要内容的伦理基础。从转型借鉴角度,应加强对清末中国传统经济近代转型演变的借鉴,在充分肯定其奠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转型伦理基础、兼具救亡与启蒙双重价值意蕴、促使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文化承前启后的同时,如何强化传统与现代当代的对接与转化值得深入思考;应加强中外经济伦理思想理论研究借鉴,当前中西方传统经济伦理比较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有的零星研究成果缺乏足够的学术影响,中西方传统文化各自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全球经济伦理所倡导的“平等公正”、“仁爱人道”、“宽容信任”等都可以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有很深的体现,如何打破“东方经济伦理中心论”和“西方经济伦理中心论”的自我封闭心态,相互投射、互为比照、吸收彼此合理资源,值得研究借鉴。(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