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长征中川籍女红军 八千巾帼一曲壮歌

   秦勇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王友平教授很欣慰,8月29日,由他主编的《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一书由相关部门和专家评审通过,预计将在9月底出版。
  这本书,揭开了红军长征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面。1935年春,8000多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其中除四五十名从鄂豫皖入川的女红军以外,其余的全是川籍女红军。她们中,有2500多人组成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后改编为妇女独立团),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支“红色娘子军”。
  此外,妇女工兵营500余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及各军医院女战士上千人,总政治部剧团及三个分团女战士及各军宣传队员近千人,也随红四方面军一起长征。她们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钩沉120多位川籍女红军,多数事迹是首次集中披露
  谈起组织策划出版《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的初衷,王友平感慨,川籍女红军占长征女红军的绝大多数,并具有独立军事建制,在长征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却长期鲜为人知,至今尚无一部全面系统反映长征川籍女红军的图书。“这本书就是家乡人民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参加长征英勇奋战的巴蜀女性献上的一份薄礼。”
  然而,岁月久远,当年的女战士们在今人眼中已面目模糊,要完全搜集整理她们的英雄事迹相当困难。“没想到得到了众多川籍女红军后代的大力支持,一共搜集到120多位老红军的事迹,并有大量珍贵图片,附录还列有长征女红军战士1000余人的名单。”王友平说。
  杨尚昆、李伯钊之子杨绍明,谢觉哉、王定国之子谢亚旭,萧华、王新兰之子萧云等16位红军后代亲笔撰稿,还有董必武、何连芝之女董良翚,洪学智、张文之子女洪虎和洪炜,以及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建等20余人无偿提供图片等宝贵资料并亲自审稿。
  据王友平介绍,书中所涉及的120多位川籍女红军的英勇事迹,绝大多数是首次集中披露。
  比如董必武夫人何连芝、洪学智夫人张文、何长工夫人尹清平、谭政夫人王长德等都是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这在以前鲜为人知。
  妇女独立团有两三千人,为世界军事史上罕见
  缘何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最多?王友平告诉记者,她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贫苦农民家庭,相当多数人是童养媳。当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招兵宣传,得到了童养媳们的强烈响应。
  书中收录的120多名女红军,有可靠资料明确记载者,至少三分之一的是童养媳,如王长德、何连芝等;有的是佣人、丫鬟,如张文、刘天佑、伍兰英、苏力等;有的是乞讨儿童或孤儿,如林江、黄海云和万曼琳等。她们从小饱受贫穷之苦,当“穷人的队伍”红军到来时,立刻毫不犹豫地主动参加红军。
  “有的女孩甚至故意报大自己的年龄参军,坚定不移跟党走。”王友平说。
  长征女红军90%以上的是红四方面军中的川籍女红军,其中妇女独立团有两三千人。“这个妇女独立团有单独的军事建制,直接参战。”王友平说,“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
  1935年,妇女独立团一部为前线运粮草,半夜途经通江县北面的鹰龙山时,突遇敌军。女红军陶淑良与曾广澜采取灵活机智的战术,指挥部队伏击敌人,一举将其歼灭,妇女独立团从此军威大振。
  既要执行作战任务,也要负责后勤保障
  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不仅参与、配合主力部队执行作战任务,还承担了大量护理、运输物资、筹集粮款等后勤工作。
  王友平讲了一个故事。1935年,通江籍女红军梁金玉与另外11名女战士入编运输队,组成一个班参加长征,梁金玉担任女子运输班副班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红军们露宿山野,大地为床天作盖,班长常玉琴坐在风口为大家抵挡刺骨寒风。第二天,她再也没能站起来。提及此事,至今健在的百岁老红军梁金玉眼含泪花:“在她冻僵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长征结束后,这个12人的女子运输班只剩下3人。
  1936年11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一部奉命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整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共计1300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四川人。悲壮的西征路上,她们最终在祁连山惨败,大部分女战士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饱受凌辱。“她们临危不惧,血战到底,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气概。”王友平评价,“对幸存者而言,长征精神贯穿一生,是她们一生的精神动力。这也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自信和骄傲的红色文化。”
  川籍女红军·长征之“最”
  杨金莲
  最年长的女红军
  杨金莲原名板登卓,藏族,金川县人。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创建松理茂赤区。杨金莲的丈夫唐洪山被推选为村苏维埃筹粮委员会委员,在筹粮时遭遇反动武装袭击,不幸牺牲。这时,她的大女儿姜秀英已参加红军,回家动员杨金莲、妹妹姜萍和两个兄弟分头为红军做藏语翻译,并带路。年届花甲的杨金莲从自己60年的遭遇、经历中深深领悟到“只有红军,才能解救穷苦番民”的真理,毫不犹豫地带领年方14岁的小女儿姜萍和两个儿子参加了红军,杨金莲一家人踏上新的人生之路。从长征到延安,红军战士们都一直叫她为“老妈妈”。到延安后,李富春的夫人蔡畅给她取了一个汉名“杨金莲”。
  万曼琳
  年龄最小的女红军
  万曼琳,1926年生于南江县的一个贫穷家庭。1933年,红四方面军部队转移离开南江,万曼琳一家遇难,只剩下她和哥哥相依为命。哥哥背着年仅7岁的她去参加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3月,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只有8岁多的万曼琳作为炊事班的一名“红小鬼”,开始踏上长征之路。1936年6月,红二军和红四方面军30军在甘孜会师。万曼琳回忆,“战士们有的把帽子抛得很高,有的把衣服脱下往高处抛,大家还把我抱起来扔得老高……”甘孜会师后,万曼琳被派到康克清身边当勤务兵,同年,她又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王理诗一家
  参加长征人数最多的家庭
  王理诗,达县人,开国少将李中权的母亲。王理诗与丈夫李惠荣共生育了8个孩子,三子李中权1932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3年,红军游击队一大队政委李中权率300多人打回家乡,成立苏维埃政权。李惠荣和王理诗带领李中权年幼的弟妹们积极参加农会。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王理诗决定全家9人参加红军,除李惠荣在长征前夕英勇牺牲外,这家人都参加了长征,是川籍女红军中参加长征人数最多的家庭。
  随红军长征时,王理诗已53岁。她以顽强的毅力,挪动着一双三寸金莲,带领幼小的儿女,跟随红军家属和根据地群众,从川东走到川西。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走到炉霍县附近大草地边,备受毒疮折磨的王理诗再也走不动了,她抓住儿子的手离开了人世,倒在了长征路上。王理诗全家有4人在长征途中先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