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新时期需要长征精神的激励

                                    吴红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距离建成小康还有7年;距离建成现代化国家还有36年。我们要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奋斗目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党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13亿人民进行新的长征,这是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长征。新的长征需要精神支撑。我不由得回想起一组难忘的镜头:1936年10月在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时,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13年后,1949年10月,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在他的身后站着的是跟随他长征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但是至今还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生活在农村的红军老战士。他们创造了奇迹,却远离了荣光。2004年,北京青年报社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10位主力记者,联合组织了6支采访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经过艰难的寻访,采访拍摄了136位默默无闻生活在农村的红军老战士。他们的健在,使长征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他们在腥风血雨的漫长人生中,用生命证实了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者,他们至今还在辛勤地劳动不知索取。他们的精神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奉献给全人类的精神丰碑。在众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中,我选择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中挖掘探讨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新时期长征精神。

  为了理想信念——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使他们走完那似乎没有尽头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有一个叫陈斌的老红军战士,每当提起长征,老人就会用颤抖的双手沉重地翻阅着一个发黄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红军战士的名字。老人说:“我有一个心愿,是想让历史记住在我心中装了几十年的那些牺牲了的首长和战友。他们每个人的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陈斌老人记得红四师十一团曾有一个排长,叫田德龙,当时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组织决定让他留下来在老乡家养伤,并给了老乡几十块大洋,那时的一块大洋能买几十斤大米呢,但田排长不愿留下来,哭得很伤心,说自己能走。

  3天后,战士们发现他们的排长竟然追上了部队,他用手拄着棍子,腿肿得很粗,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化脓。首长和战士都为田排长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所感动,就用马将他驮上出发了。1946年,他在集宁战斗中牺牲了。老人擦了擦眼泪说:“我把他记了下来,他是湖北人。”现在陈斌老人已经82岁了,他说:“长征那会儿他只想能活到30岁就行,因为从十几岁到30岁的时间里,可以为革命能做好多事呢……那个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从他们入伍的那天起,他们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了。”这正如邓小平说的:“在长征中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共产主义信念。”

  像这样的老红军有很多很多,其中有一位叫李中权的老将军。他的客厅挂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还有一幅李中权母亲的画像。老将军说:“我们全家9人全部参加长征,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在长征路上去世的。每次回忆起长征来,自己的心里总是很难受。”

  1933年李中权在红军第二次进入草地前遇到了久别的母亲。那时正是大敌当前、军情紧迫,母子相见真是又惊又喜。当时母亲没有告诉他父亲已经牺牲,父亲为了掩护红军通信员,带上红军帽,把敌人引向自己,并在搏斗中杀死两名敌兵,最后身负重伤而牺牲。当时他母亲在长征中自己正身患重病,带着3个孩子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看着被疾病折磨的母亲,李中权难过极了,组织决定要李中权留下来照顾母亲,母亲断然拒绝:“不行,北上红军一个也不能少,我能走,两年都走过来了,还愁走不到陕北?”看到母亲勉强的笑容,李中权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与母亲见面了。说到这里,李老将军泪如泉涌:“我的母亲凭着惊人的毅力带着弟妹翻过了大雪山,到达大草地边缘时,母亲再也走不动了。在弥留之际她一遍又一遍地问:红军已经走到哪里了?”

  在这些老人的叙述过程当中,他们的记忆已经十分模糊,经常会敲着自己的脑门喃喃地说:“前几天还记得。”他们的眼睛已经开始不听使唤,他们的身体普遍虚弱,可他们重复最多的就是对信念的坚定,对党的感激。他们用一生都在证明自己是一个红军战士,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在长征中历尽千难万险,但他们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这个理想就是无产者改变命运的理想,就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创立新中国的理想。为了这个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矢志不渝,在几乎超越极限的无穷艰险中,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着他们奋勇前进!他们的生命与理想、信念同在,这充分证明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是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生命来谱写的。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百折不挠团结奋斗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倒在了长征路上,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经历过长征的人们又有多少长眠在激烈的战斗中,即使今天健在的老红军,也已到了生命的暮年。

  在寻访这些老红军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往往一回忆,老人就会很激动。长征已经成了这些老人全部的生命意义。

  今年90岁的杨勇德已经有些糊涂了,他总以为自己已经150岁了,但一提起长征,他的精气神全来了,好像他只属于那个时代。草地是杨勇德最深的一个记忆,第三次过草地,杨勇德和红三十军的战友走散了,但碰上了朱老总。老人说:“他屁股上别着手枪,黑黑瘦瘦的,看上去像个伙夫。”当时杨勇德并不认识朱总司令,也没见他身边有什么警卫员,他便让“伙夫”去拣柴、烧水,两人相处得很融洽。

  走出草地后在一次大会上,朱德坐在主席台上,杨勇德有点懵了,问旁边人:“他是谁呀?”被告知是朱总司令时,杨勇德的心咚咚直跳,“那么大的官,我咋就没看出来呢?”

  这些老红军在他们口中重复最多的就是那些首长们对他们亲如兄弟式的关心和照顾,在那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党和人民血肉相连,首长和士兵兄弟相拥,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长征途中还有个被战士们称为红小鬼的张星点,他9岁就穿上了军装,1935年9月,当他第一次踏入茫茫的水草地,不到两天身上带的青稞面就吃完了,他只能吃野草充饥,他看到有很多战友都因为吃了毒草而倒在草地里,他也一样,不久就倒下了。这时一个骑着马的首长正好从后面赶来,弯着腰问张星点:“小鬼,来来,骑我的马吧。”这位首长翻身下马,亲手把张星点扶到马背上。他想下马,被首长的大手强按在马上,“不急不急,骑一程再说”。走了一程,张星点不忍心让首长牵着马在沼泽地上行走,他死活要下来,首长坚持让他坐在马上,张星点就这样一路坐在马上走出草地时连长才黑着脸说:“那是咱们的徐总指挥,你居然忍心……”张星点说:“那一刻我后悔死了。”

  1936年3月,在张星点翻越党龄山时最难忘的就是他的战友文书。虽然张星点的粮袋和背包都被文书“强行”扛在背上。可他还是在这里掉了队。张星点回忆:“说起来奇怪,平时行军没感觉到什么,可在这里就是走不动。浑身发软,脚挪不动,慢慢地掉了队。”那时,张星点哪会知道,这个雪山海拔5000多米,他的症状就是高山反应。前面的部队看不到影子了,陪着他慢慢追赶部队的文书也有些着急,“小张,快点走。咱们后面都没部队了,别掉得太远了”。话音未落,鸡蛋大小的冰雹从空中而降,文书就用双臂把他的脑袋拥在怀里。冰雹刚停,又飘起了大雪。眼看着部队越走越远。文书更急了,说:“我背你走吧。”张星点仍坚持要自己走,文书只好拉着他的手冒雪前行。突然,一股狂风夹着大雪花迎面刮来,张星点的眼睛被吹得睁不开,不知不觉中文书与他紧握的双手也分开了,耳边只听到文书“小张小张”,就啥也不知道了。“醒来后,张星点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雪沟里,旁边有个很深的悬崖。”他看了看四周,发现文书不见了,他又爬在悬崖边上大喊了几声,没有人答应。从此再也没有听到文书的一丝消息了。

  老人说:“现在想起来,虽然自己吃了不少苦,但毕竟幸存了下来,与牺牲的同志们比,我太幸运太幸福了。”

  在长征途中,张星点也承认自己在很多时候确实走不动,也掉了几次队。“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赶上部队。”

  这些老红军战士们一提到首长,一提到战友,他们的声音都会因激动而变得颤抖,眼睛里始终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他们说:“在最关键的时候,总是干部领头冲锋,有几位首长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同志们,跟我来’。”

  在无数的红军老战士中,还有一位叫李文英的老妈妈,今年已经90岁了,在李文英老人的门上贴着毛泽东的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横批是“永远跟党”。1935年,文英老妈妈正式踏上长征路,留给老人最痛苦的回忆是有“万年雪山”之称的党岭山。当时已是冬末春初,随着大部队北上的李文英已是第二次翻越大雪山。这次她有了经验,走一步就用手中的木棍在积雪里使劲戳两下,戳不动的表明下面是厚厚的冰层,可以从上面走过,一戳到底的就有可能是冰窟窿,只能绕道而行。白雪在阳光反射下刺得她睁不开眼,每走一步,都要花很大力气。实在走不动了,便和姐妹们用数步子的方法来鼓励自己。开始时说走100步就休息,走一下数一下,走到整整100步的时候,就停下来,喘口气,接着再数着走。走着数着,100步坚持不下去了,就改为走50步。后来又改为30步休息一次,再也不能减少了,她们就互相拖着拽着拉着走,否则就只有永远躺在这里。

  “我亲眼看见有的战友太累了,坐下来想休息一会,可是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李文英说起这些,就会用手去擦拭已经流不出泪的眼睛。

  到了1936年的盛夏,她第三次走进遍地沼泽的水草地。进入草地没两天,李文英身上带的粮食就吃光了。路途中,她实在不忍心睁开双眼走路,无数的遗骨不时地呈现在眼前,有单个的,有三三两两,甚至成班的死去,令人痛心疾首,这都是前两次过草地时倒下的战友们。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进,又不断出现新的牺牲者,绝大多数是因饥饿而倒下的战友。“有的趴在泥水中,伸开的手掌心里还攥着几十粒青稞,临死都舍不得吃上最后一口;有的赤身裸体像是沉睡在路旁,旁边却整整齐齐叠放着脱下的衣物,泥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说着说着,李文英就沉浸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

  长征是最严峻的生死考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红军将士的头顶上。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的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干渴饥饿……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他们的生命。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红军将士抱定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无数红军将士为此捐献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尽管最后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走完了征途,但他们那种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至今还在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

  我不由得想起19年前,我在中组部工作时,组织上决定由我带领17人的采访队伍走进西藏、走进阿里、走近孔繁森。从生命起点走向生命终点。我们沿着孔繁森的足迹行程万里,冒着零下40度严寒,翻越十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阪(其中“界山大阪海拔6800米”)。访遍了阿里七个县的山山水水。孔繁森同志抛家离亲,一次又一次地进藏,在西藏十年,从艰苦的地方到更艰苦的地方,力所能及地、脚踏实地地、无怨无悔地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每当我们提起孔繁森,当地的牧民交口称赞、泣不成声,我们被深深地打动,心灵受到震撼,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地委书记,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业绩、他的言行,使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无法背过脸去,不得不扪心自问。如果我们的干部都像孔繁森那样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鞠躬尽瘁地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必然所向无敌!

  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正是这样一种崇高而不朽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集合在一起,为了崇高而辉煌的事业前赴后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正是这样的共产党人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事业,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正确。

  有这样一个红军老战士,他叫唐进新,是长征中最为著名的先锋团红四团先遣队成员,他所在的红四团曾多次作为红军先锋团,披荆斩棘,参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突破乌江天险,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唐老感慨地说:“开路先锋不好当啊,长征中最艰险的战斗,我们冲锋在前;最难走的路,我们走在前;最难过的险关,我们先过;最难吃的苦,我们先吃。总而言之,我们是长征中牺牲在前的部队。”老人接着说:“草地可是我这一生中走过的最难走的路啊,阴雾弥漫,水草丛生,茫茫无际,水深漫过小腿,散发出腐臭的气息,人一陷入泥潭就无法自拔。天气更是变化无常,时而风雨交加,时而骄阳似火,时而漫天飞雪,我们在充满死亡恐怖的水草地里整整滚爬了6天6夜,终于为全军趟出了一条北上的道路。”老人说:“能活到今天,我知足了,要知道,我们安远县700多位参加长征的,到吴起镇时只剩下不足100人。到陕北时仅见了1人,还残废了。”解放后唐进新当了10年的安远县县长。他在任时,安远县从没有公路到拥有200公里二级公路;水库建了6个,基本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从1954年粮食勉强自给,到1966年他卸任时,每年可向国家上交3000万斤公粮。

  1966年,才过50岁的唐进新就向省里提出了辞呈,成为当时全省年龄最小的离休干部之一。唐老说:“因为我没有文化,又不懂科学,在县长这个位置上时间长了会影响县里的发展。”离休后,唐进新没有住在县城,而是住在了乡下老家,几十年来一直关心着县里的发展。如今,唐进新一家4代17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夫妻两人加起来有172岁。老人子女众多,自己家里也有困难,但从不找政府。反倒是政府有问题时,要找他去调解,唐老在安远县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纠纷,只要他一出面,准保解决。在安远,人称他为“唐老干”。老干,老是为群众干事。

  许多老红军战士的晚年生活似乎和别的老人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他们所经历的烽火岁月,在他们的生命中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像天堂一样”,曾思玉将军这样形容他今天的生活。老将军的生活是简单的,也是有规律的。早饭后,他的警卫会用很大的声音给他念当天的报纸。午饭后休息两个小时。晚上7点准时看新闻联播。他喜欢在院子里种花种菜,偶尔钓钓鱼。

  曾思玉老人不愿过多地提到他的功绩,但是他绝对不允许别人对现实生活有任何不满,仿佛这样,是对历史的一种亵渎。

  我们问老人:“您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老人连摇三次头,“没有遗憾”。他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毛泽东站在讲台上说:‘革命胜利后,就会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我电话用过了,楼房也住过了,我已经很满足了。”面对着老将军,我们不能不感慨万千。目前,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纷繁的社会思潮和物欲诱惑,功名利禄更是困扰着每一个人。习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无论是红军老战士唐进新,还是老将军曾思玉,他们始终用自己的言行恪守这份情怀,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1999年,老将军李水清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他望着一个个方队迈着雄浑的步伐通过广场时热泪盈眶。在庄严嘹亮的国歌声中,使他想起了为了掩护主力牺牲在草地中的郭连长,想起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扛着红旗前赴后继的战友,想起那位为了不让敌人活捉而率战士跳崖的副排长,想起了北平解放前夕战斗中牺牲在他怀里的那个小战士对他的托付——“师长,等胜利的那一天,替我朝着插满红旗的地方多欢呼几声”。谈起长征中的峥嵘岁月,谈到这些战友们,李水清将军总感到不能平静,总觉得有一种责任感。所以,每当有人邀请他去讲长征,讲革命,讲传统,他都会高兴地答应。他说:“这是幸存者的责任。”

  长征胜利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充分的自信。有了长征的磨砺,中国共产党人脚下就再没有趟不过的河。伟大的长征给后人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为了理想信念——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为了人民利益——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13亿人民走向小康、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使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经常唱的、现在已被淡忘了的一首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无论是红军老战士,还是60年代的焦裕禄,90年代的孔繁森,都是把自己当成一颗种子,在人民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在人民的土壤里,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下,长成了参天大树。长征距离我们已经过去了70多年了,但它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