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简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特征

                        陈忠志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构成主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方面。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红色区域,无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是中央苏区的创立与巩固过程中,苏区红色文化建设的最大特征,是党与苏维埃始终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于创造先进的红色文化。

  先进的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军民为战胜敌人扞卫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所开创的文化事业,包括了教育、科技、文艺等各个方面。这种文化反映了共产党人、红军将士和苏区人民的意识形态,是他们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观的总和,因而也成为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伊始,党和苏维埃政府就把文化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在一系列文件、训令中规定了割据区域文化事业的任务、方针和原则。这些任务是:各地创办列宁学校,俱乐部、列宁室,开办墙报、识字夜校、游艺场等;在农村推广初小文化教育,铲除文盲;演出新剧、歌舞、话剧等节目,丰富苏区的文艺生活;举行赤色体育运动会,开展卫生防疫运动,提高苏区军民的健康水平。

  针对苏区广大的贫苦工农其子女上不起学和文盲很多的严重状况, 推广初小、高小文化教育,减少文盲,成为苏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10月正式成立后,各县、区两级苏维埃政府也设立了文化部(1933年7月,文化部分为文化、教育两个部),乡苏维埃政府设立教育委员会,管理各级教育工作。如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在“三大”通过的《文化教育决议草案》,阐明了苏维埃的基本教育政策:“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阶段和国内斗争环境中,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原则,必须适合目前反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采取阶级的文化教育原则……根本转变到建立在绝大多数的工农劳苦群众的利益上。”决议根据湘赣苏区文化教育的现状,规定苏区今后文化教育建设的任务是:以革命战争为中心,进行扫除文盲、推广初小、高小的义务文化教育,施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使苏区三分之二以上的适龄儿童能够入学,做到每地约800人要有一所小学,人口更多的相应办起列宁中小学,各县应开办列宁高级小学,各乡应普遍开办工农夜校、妇女半日学校。

  中央苏区的各级苏维埃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形下,拿出部分资金加上群众的募捐,把一些祠堂、庙宇整修好,作为学校校地,添置必要的教学用品,请木匠自做课桌。为解决师资上的困难,将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聘为教师,并把那些曾经担任过教师的人员请回来,由他们以老带新展开教学业务。根据中央政府苏维埃文化部的明确规定:“凡年满七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不分性别都得进列宁小学,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各地农村都办起了学校,大体上每个乡有一所列宁小学,人口多的有2至3所,区一级有列宁初中,凡是适龄儿童都可以免费上学。

  中央苏区的多数县份山区的面积很大,文化教育长期以来处在极端落后的状态。以瑞金县为例,土地革命之前全县仅有小学28所,中学2所,学校大多数办在城镇,学生多数为能够读得起的有钱人家的子女。苏区形成之后苏维埃重视办学的方针,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至1932年10月,瑞金县开办了列宁小学292所,除了每个区都有列宁高级小学(即初中),在县城还有列宁高级中学。各地学校的增加,使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群众子女能够进入学校。尤其到了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委员会对教育予以了更大的重视,指示各地展开以扫除文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创办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实习班、识字班等。据1934年的“二苏大会”统计,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2932个乡当中,有实习班6426所,学生9.4517万人;有小学以上的全日制学校16000多个,在校学生120多万人。在中央苏区的红都瑞金,办起了各种专业性的和中央各部门直属的干部学校,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列宁团校、中央农业学校、商业学校、银行专修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等。

  苏区文化教育的先进性,还体现在“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的方针上。各地的列宁小学学制为六年,初级小学四年,不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行单式和复式两种教学的改革,尤其是教材上注重创新,课文中把阶级斗争、拥护苏维埃和红军、反对帝国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列为主要内容,将阶级的爱憎和革命思想灌输到广大小学生、中学生的心田。湘赣省文化部和各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 组织编写了课本,注重思想的宣传性。

  苏区的红色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体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起到了鼓舞军民、引导军民的巨大精神作用,成为他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中央苏区各地也有特定的文化内容。比如说文化演出的方面,演出的剧目大多数是颂扬帝王将相,讴歌忠孝礼义、表现男欢女爱的内容,也不乏淫秽色情的成份。群众所唱的山歌、谣曲,大多数低俗而充满色情。这些沿袭了上百年、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受到苏维埃运动的猛烈荡涤,逐渐形成了反映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翻身作主的,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红色文化。

  苏区的文化工作由各地的党委宣传部门主抓,各级苏维埃政府主管文艺机构和群众团体。以湘赣苏区为例:1931年10月中旬召开的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强调了苏区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同年11月, 中共湘赣省委下发文件,要求各县以少先队和儿童团为主体建立新剧社、讲演团、演唱队,特别要进行化装演唱。规定各县的文艺演出团体要达到5个以上,小的县达到2至3个。1932年3年,以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名义,在永新县城举办“革命歌舞会演大会”,各县都派出了规模不一的表演队伍。这次会演成为推动湘赣苏区群众文艺活动的新起点。同年4月底,省苏维埃政府又于禾川城举办“五一”劳动节文艺演出,参加活动的军民达2万多人。永新县的群众文娱活动非常活跃,成立的剧团也最多。县苏维埃政府明令解散了以宣扬封建道德、毒害群众心灵的旧剧目为主的戏班子,各区、乡成立了新剧社、歌舞队,有的乡以俱乐部、列宁室的文艺骨干为基础,组织临时性的演唱队到红军部队演出。1932年10月前后,永新全县的红色剧团有60多个,其中以城厢、作述、埠前三个乡的剧团为主。自编演出的节目有《龙冈擒瓒》、《大放马》、《小放牛》、《空山计》、《葡萄仙子》、《活捉候鹏飞》等,深受群众的欢迎, 他们将这些表现革命内容的戏曲,统称为“文明戏”。尽管战斗频繁,物质生活非常清贫,但苏区军民在精神上是愉快而乐观的。工作与战斗之余,举行各种戏曲演出。

  中央苏区的文艺活动,有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方面,就是红色歌谣、歌曲在民众中的传唱。这些歌谣、歌曲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在保持原有基础上结合旧曲调再创作传唱开来的;二是从赣南、湘东、湘鄂边界来到湘赣苏区的红军,将当地的曲调歌词带来的。歌谣的文字内容分为这样几类:有歌唱苏俄十月革命、纪念马克思、列宁的;有拥护共产党、苏维埃政权的;有反对封建礼教、提倡自由恋爱解放妇女的;还有宣传国民党士兵投诚加入红军的。这些在旧曲调基础上填上新词的歌曲、歌谣,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多达几百首、上千首。

  体育活动也是湘赣苏区文化事业的一项内容。这是增强军民体质, 保障军民身体健康,使之具备“革命本钱”的需要。苏区军民在暂时没有战事的时期,对于体育活动是非常喜爱的。又以湘赣苏区为例,湘赣省委、省苏要求各县级党政机关要有一个简易的运动场,可以打篮球, 可以跳高、跳远,可以赛跑。除了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还有计划地举行各种体育运动大会。1932年2月,湘赣苏区在永新县城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参加运动会的有各县运动员1200多人,比赛的项目有跑步、投弹、跳高、篮球、逾越障碍等。还有上台抢答问题、算数字等活动, 对运动会的优胜者发给红旗、红领巾、铜号、油印钢板等奖品。

  1934年3月18日,湘赣军区赤色体育运动大会在永新举行。运动会召开之前向各部队、地方红军印发了《湘赣军区赤色体育运动会工作办法》,提出运动会的宗旨是:“提高红色战士和赤少队的军事、文化、体育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强健如铁的身体,更适合于目前革命战争日益发展的需要。”苏区各县接到通知后,由县委军事部组织了体育代表团,进行了专门训练。多数县还购买了布给运动员缝制统一的服装, 制作文字牌匾和旗子。

  报纸、刊物和出版物方面,也是红色文化建设的内容,中央苏区的党和苏维埃一向重视报刊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和革命斗争中的宣传作用。尽管处在反“围剿”战争的困难条件下,各级党组织和红军部队对新闻出版予以了重视。1931年11月起,党和苏维埃政府在瑞金建立了十几个新闻出版单位。这些单位主要有中央出版局、中央局党报委员会、中革军委出版委员会、红军学校出版科、中央印刷局、工农红军书局等。在地方上,各省、县相应建立了报刊图书的出版发行机构,担负专业的工作。据统计,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所出版的报刊,共有130多家,种类达350多种,书刊的年印刷数在18万册以上。

  所谓的“先进文化”,从内涵上说,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作用是可以塑造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斗志。苏区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群众性四大方面。

  总的来说,苏区红色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广大的军民,在文化事业的建设方面,朝着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发展,着力于“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通过这种先进文化来濡染、影响广大军民的思想觉悟水平, 促进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