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习仲勋的群众观在广东改革开放中的实践及启示

 

                                  王伟   王舴

 

  习仲勋是广东改革开放的主要开创者,为推动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78年至1980年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时期,习仲勋以巨大的改革勇气带领人民投身于广东改革开放事业。“习仲勋殚精竭虑、不知疲倦地工作,有力地领导了经济特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广东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习仲勋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观,对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习仲勋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广泛交流,规划、制定推动改革开放的政策,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推动广东的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习仲勋带领各级干部,深入广东省各地进行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依据广东的特点,充分发挥广东的区域优势,依靠群众,制定出广东的改革开放政策。习仲勋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核心的群众观贯穿于广东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入基层开群众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带领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推动了广东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习仲勋同志的群众观在广东省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改革要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要求来进行,这对当今中国的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深入群众,调查实际情况,对群众负责,研究改革对策
  
  习仲勋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勇于根据实际情况决断大事,提出自己的见解”。主政广东时,为了顺利推行改革,习仲勋全面地考查民意,调查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带头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去调查研究。在广东推行改革开放时期,他多次到基层调研,足迹遍及南粤大地。
  
  1979年初,他向中央汇报,中国地域辽阔,每个省有着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应该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来推进。他在广东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强调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习仲勋到深圳后,和市、区领导班子座谈,又跟二百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谈心,反复宣传党中央有关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基层干部群众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了干部群众的信心。1979年2月,在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之后,习仲勋到了肇庆地区,与地委书记许士杰一起,前往四会、广宁、怀集、封开、郁南、罗定、云浮等县调查如何改革事宜,同正在参加各县三级或四级干部会议的县委、公社党委书记以及部分大队支部书记座谈,讨论深化改革。习仲勋还到过粤北、粤西、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的许多县、市。阳山县的东山、清远县的白湾等贫困石灰岩山区、河池都跑过了。在有些地方,习仲勋还认真蹲下来作细致的了解,总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习仲勋曾经两次到韶关地区检查工作,调查研究,共计17天。1980年7月,习仲勋带领杨应彬、张汉青和省经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同志,到韶关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习仲勋经过认真调查,发表了意见:一定要从广东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广东的区域优势,并希望中央给广东充分放权,让广东先行探索,先走一步,这样,广东可以为国家的改革事业多作贡献。
  
  习仲勋一直秉承着“为群众办事的观念,在革命工作中自觉强化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悉心维护群众利益”。在主政广东时,习仲勋为了实现好群众的利益,善于在调研中完善各项改革措施。习仲勋以清远县为试点,调查研究该地的工业经营管理情况,研究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分配问题,统筹考量房屋统建情况,开会讨论农业经营管理“五定一奖”问题。清远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经验,地委认为很好,但省里有关部门对此有不同看法。为此,习仲勋亲自带领有关同志一起到清远县深入到工厂、车间、班组,找干部、技术人员、工人进行调查研究,历时3天,听取各方面意见,并让参加调查研究的同志发表看法和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统一意见,最后省委做出正式书面决定,在全省推广清远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经验,并在《南方日报》发表社论推广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习仲勋从清远到阳山县调研的路上,先到新圩公社听取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良种的情况,再深入到田头地角,和大、小队干部、社员交谈了解情况,看杂交稻的长势,然后到县上听取阳山县委工作汇报和全县推广杂优良种、粮食年年超产的汇报,改革与完善农业的各项政策。由阳山到乳源县,习仲勋仔细听取了县委关于少数民族县推行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和县长盘万才进行亲切交谈。由乳源到韶关市,习仲勋深入到工厂、车间班组了解情况,听取市委、工厂领导汇报。由韶关到仁化县,听取县委书记张帼英同志的改革工作汇报,最后回到地委,又听了地委的改革工作汇报,对地委的改革工作给予了肯定。


  二、发扬民主,与群众交流谈心,向群众学习,接受改革建议
  
  习仲勋一向有民主作风。1961年习仲勋到河南长葛县调研时,善于“倾听和记录群众的心里话,平易近人,群众喜欢和他聊天,谈家常,有什么内心深藏的话都愿意说出来”。在广东推行改革时,习仲勋强调发扬民主,让群众畅所欲言,与群众交流谈心,接受改革建议,统一群众的思想,为促进广东改革开放不断作出正确决策。例如,对广东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农村工作形势,包括如何在改革过程中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大家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当时省委通过整风的办法揭露农业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常委分头下到各地搞调研,然后回来汇报,分析研究。正因为讲民主,平等待人,当时省委召开的会议民主气氛比较好。地、市、县委的同志来省委开会,各种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习仲勋善于自我批评,敢于承担责任。从1979年2月26日至3月6日,省委花了七八天时间搞下乡调查汇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集思广益,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习仲勋在最后的讲话中指出,这次大家的改革意见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大家亲自下去看了,了解了。这样,改革的意见就容易统一了。
  
  习仲勋有容人的襟怀,听得进别人的改革意见。在汕头和惠阳地区,他对一些领导同志说,作为“班长”或领导者,要注意多创造条件,让下级敢于也乐于发表自己的改革意见。有一段时间,群众中有些议论,说习仲勋来广东后,开始劲头很大,后来便雷声大,雨点小,“习以为常”。1979年3月,他在省委党校作报告时谈起这件事说,他听了这几句话很高兴,“习以为常”这句话对他搞改革来说是个鞭策,是个鼓励,提醒他注意,不要以为事情都办得很好了。后来他又讲过,他来广东时间也不短了,现在可能是他推行改革犯错误的时候了。习仲勋胸怀坦荡,经常同别人交流关于改革的想法,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推动了广东的各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习仲勋到各地同基层干部接触时,总是持平等的态度,亲切交谈,一见如故。尽管由于广东各地的方言较多,有时要靠别人翻译才能交谈,习仲勋总是发扬民主,耐心地听取大家的改革意见,问长问短,毫无架子。在南海县党代会闭幕式上,习仲勋讲了话。他说,他这次来是向同志们学习,下级党委是上级党委的先生。今后领导要尽可能走出办公室,跳出文件堆,摆脱事务的束缚,到工人农民中去。习仲勋强调发扬民主,到群众中去座谈交流。他常说,脑子里原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加工厂”,离开客观实际搞不出什么东西来,与群众交流后,对改革的方针有了一定的想法。习仲勋到南海调研时,肯定南海的改革工作搞得好,并鼓励南海在广东的改革开放中起带头作用。习仲勋两次来韶关视察工作,调研当地的改革工作,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就是: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习仲勋在“整个调查研究工作过程中都是满面春风,笑逐颜开。不论对干部、对工人,对技术人员,对农民,总是和颜悦色讲话,谈问题时从不批评指责人;在讨论改革问题时,总是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话讲完,从不中间打断发言人的思路,作风十分民主”。
  
  三、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敢于担当,制定改革政策
  
  习仲勋到广东之后,为了顺利地推行改革,他深入各地,了解实际,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对待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问题上,习仲勋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股拼劲,要把广东试点推行各项体制改革。……要有闯劲,要当孙悟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敢于改革。习仲勋发动群众,勇于改革,敢于担当。习仲勋“关于以整风精神推进改革的讲话传达下去后,各地反应很好。各级党委转变作风,下去的多了,注意调查研究了,思想也比以前解放了,全省出现大胆改革、精神振奋的局面”。1978年7月,他到宝安县城深圳,并到沙头角镇考察,第一次看到那条独特的“中英街”。一条街的两头呈现出不同的情形,大陆这边荒凉冷清,而香港那边却十分繁华,习仲勋心里感到不是滋味。他对县、镇的干部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一些原本是对的事情不让搞,也没有人敢搞。例如,在香港那边几千亩属宝安管的耕地的过境耕作问题;让香港资本家进设备开采沙石出口,收入两家分成问题;吸收外资搞加工业问题;恢复边境小额贸易问题等等,对不合理的体制就要改革。习仲勋支持和鼓励当地的同志抓住机会,敢闯敢干。只要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就要勇于改革,就要真抓实干,不要抽象地谈主义。香港是搞资本主义的,但有些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当时讲这种话,是很有胆识的,他有着非凡的改革勇气。
  
  为了制定正确的改革政策,习仲勋对广东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从1978年7月至8月,他先后到了当时梅县、汕头、惠阳地区的21个县,接触了很多人。他一路找各级干部座谈,找群众谈话,到村庄、地头、山野、工厂调查。通过调查,他了解了广东山区占70%,基于这种情况,搞农田基本建设,不光要治水,而且要治山,要靠山吃山,吃山就要养山,不养山就会“坐吃山空”。为了改革现有的林业政策,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习仲勋提出要搞好整体规划,把治山提到林业改革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1978年冬恢复边境农民过境耕作,这项改革措施很受边境农民欢迎。在当时,这是对原有体制的突破,冒着一定的风险。习仲勋在工作中坚持真理,工作方法得当,群众热心拥护,对此毛泽东给予了 “炉火纯青”的评价,体现了对习仲勋高风亮节的优秀品质的充分肯定。习仲勋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就是这种优秀品质的体现。习仲勋认为,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把很多问题搞乱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资本主义,什么该批,什么不该批,还不能说都搞清楚了,不搞抽象争论,而是要不断探索,勇于改革。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评价道:当全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时,习仲勋就敢于在广东农村推行改革、建立经济特区。以清远县为例,习仲勋主张要解放思想,敢于改革。他说,清远县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们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他认为这种改革精神是可贵的。
  


  四、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实事求是,完善改革措施
  
  在抗战时期,习仲勋在绥德工作期间,常常告诫机关工作人员“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习仲勋一直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多次强调,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广东干部要时刻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仲勋以群众为本的理念贯穿在他在广东推行的改革全过程。
  
  习仲勋在广东推行改革,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初到广东就到宝安县了解情况,因为当时那里的偷渡最严重。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习仲勋多次强调,广大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搞改革,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当作开展改革工作的宗旨。1979年2月,为了推动广东肇庆地区的各项改革事业,习仲勋接连召开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民主座谈会,要求在改革中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一不打棍子、二不扣帽子、三不抓辫子,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为改革事业献计献策。在带领广东人民推行改革过程中,习仲勋认为改革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习仲勋多次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心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努力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就是最大的政治。
  
  习仲勋曾指出,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符合群众的切身利益。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制定正确的改革政策,促进改革事业的发展。习仲勋善于运用价值规律推行改革,以群众利益为核心,调整生产方针,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三高”农业的发展,切实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过去,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从国家计委到生产队,层层下达粮食播种面积计划和征购任务,粮食政策不合理。在习仲勋的领导下,深圳农村狠抓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勇于改革,探索各种形式的按劳分配方式,完善分配制度,在改革中维护好群众的利益。1980年,习仲勋来湛江视察,深入基层,探望群众,由于过度劳累,习仲勋在徐闻县招待所不慎跌伤。当时,县委从人民医院抽调了两位医护人员为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习仲勋还详细了解徐闻县医院的情况,多少医护人员?工作条件如何?群众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有什么反映?习仲勋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思考医疗体制的改革对策,勉励医生要加强学习,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提高服务群众的技能。
  
  五、服务群众,兼顾各方利益,综合平衡,顺利推进改革
  
  习仲勋认为,改革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他认为“不仅经济体制,整个行政体制上也要考虑改革”,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同步改革,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习仲勋同志深谋远虑,在改革工作中考虑问题全面。改革是一种利益的再调整,涉及到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习仲勋统筹兼顾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坚持综合平衡,在广东顺利推进改革。
  
  广东省在改革初期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种小庄园也蓬勃发展起来,沿海渔民更出现了万元户、万元村。一时间出现了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例如,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原来社队的集体经济如何继续壮大问题、正确处理集体经济发展和个人致富的关系问题、雇工和剥削问题等等。随着不断改革,在实践中逐渐探索,习仲勋照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多方利益诉求,逐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难题。因此,广东农村体制的改革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习仲勋在清远工交企业的基本改革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国家、企业、职工的关系,使三者都大大提高了积极性。国家增加了收入,能加大新的投入;企业增加了收入,能使投入与产出置于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企业越来越有活力;职工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积极性越来越高,改革建议以至于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整个企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在改革过程中,习仲勋注意了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兼顾,综合平衡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切实深化了广东的企业改革。
  
  在制定广东的改革政策时,习仲勋善于协调不同部门,提高办事效率。1978年夏,习仲勋派省外贸局负责人陪同国务院派来的以国家计委、外贸部负责同志等组成的工作组,到宝安调查研究,为时半月。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如何利用边境优势,综合考虑建立外贸生产基地、扩大出口规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边境秩序等问题。同年秋,习仲勋主持省委会议,研究决定,由省计委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围绕上述内容再次到宝安、珠海两县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习仲勋等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亲自听汇报后,综合考量后,提出了宝安、珠海的改革先走一步的设想。在制定广东改革开放的方案时,习仲勋进行试点,先在宝安、珠海两个县试办贸易合作区,而后再在全省推广。
  
  六、学习习仲勋的群众观,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事业
  
  习仲勋“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习仲勋的这种政治与理论品质有利于把他的群众观实施到改革事业当中,从而推动了广东省改革先行一步。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他在“长期的实践和群众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及群众观”。改革初期,需要冲破的首先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更需要冲破的是利益雷区。学习习仲勋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群众观,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改革,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习仲勋的群众观在广东省改革中的成功实践及其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改革事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好地加以总结与借鉴,有利于攻坚克难,深化与推进改革进程,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调查研究,依靠群众搞好改革。习仲勋有着丰富的领导经验,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调查研究,广纳建议,深入基层,足迹遍及广东各地。搞好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带有主观主义的色彩。想当然、不切合实际的改革很难取得实效。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改革理念、破解改革难题,依靠群众,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发扬民主,以群众为师推进改革。习仲勋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善于集中各级干部的建议。通过走访,与群众广泛交流后,习仲勋“认识到了经济体制的弊病,多次向中央建议,希望批准广东先行一步改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改革开放的许多新举措就是对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当前,改革到了深水区,领导干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制定出改革的新对策。
  
  第三,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改革。习仲勋的“爱国心、报国志、赤子情与人民群众的休养生息、愁苦安乐息息相关”。这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体现在习仲勋同志在广东推行的改革事业中。习仲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搞改革,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在改革中时刻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在当前的改革中,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破除官僚主义的作风。与民争利,打着改革旗号搞改革,是假改革,脱离了人民群众,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伤害。真正的改革,一定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四,勇于改革、敢于当担。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习仲勋面对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敢于面对难题,敢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敢于担当改革中出现的风险。改革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不断摸索。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改革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不断探索改革的新思路,要敢于担当,不畏惧各种在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困难,促进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第五,统筹兼顾、在综合平衡中顺利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习仲勋牢记党的宗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推进广东的改革事业顺利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综合平衡,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顺利推进改革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