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略论何挺颖在“三湾改编”中的历史贡献

   王燕  魏华
  何挺颖在中国革命英烈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姓名几次出现在《毛泽东选集》中。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杰出的政工干部,更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作为“三湾改编”的政治高参,何挺颖始终坚持毛泽东的政治主张,积极协助毛泽东开展了多个方面的工作,使一支不足千人的部队重获新生,成功地进行了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本文试就何挺颖对三湾改编所做的历史贡献作一探讨,以此纪念红军初创时期政治工作的元戎何挺颖同志。
  一、“三湾改编”的历史背景
  1927年9月9日,受中央委派,毛泽东作为湘赣边前敌委员会书记,将集结在安源、铜鼓、修水的部队统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但由于各团之间地理位置分散,无线通讯十分落后,未能建立前委的统一领导,加之麻痹轻敌、收编不当、敌众我寡等原因,仅仅7天之后,起义军各部接连败仗,部队由原来的5000人剧减至1500人。面对此种情景,9月21日,毛泽东率部从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转移。敌军前堵后追,部队一路艰苦作战,一些急于革命胜利的官兵失去信心;大部分农军因不愿远离家乡不辞而别;疟疾流行,病员增多,一些伤病员因缺医少药死在路旁。9月22日芦溪一仗,三团的彻底失败,更使部队士气一落千丈,面临着崩溃的危险。9月27日,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九陂村。饥饿和疾病使这支部队步履艰难,笼罩着浓重的消沉悲观情绪,大批动摇分子相继逃离。此时,该如何继续带领这支溃败之师?党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党怎样才能掌握住这支军队?怎样才能把一支溃败之师建设成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师?成为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二、思想共振,促成三湾改编思想方案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特命部队在九陂村休整2天。在九坡村,毛泽东系统思考了秋收起义以来整支部队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也发现了一些积极因素,“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 。政工干部中,在第一团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引起了他的注意。何挺颖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强,他所在的连队政治气氛浓,干部士兵均对连指导员极为尊重,连队没有一个逃兵。2天多的驻扎时间里,毛泽东三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何对前委应如何带领军队的看法。何挺颖认为,“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锐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他还指出,“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现在部队中党的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抓不住部队。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一个连队。”何挺颖的回答和毛泽东的思考不谋而合,也给了毛泽东更大的启发。之后,毛泽东又先后与宛希先、张子清、陈浩等政工干部交换意见,并向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当过班长的第一团二连排长韩伟详细了解了北伐军党组织的建设情况,得知北伐军内党组织只建立在团一级,营、连一级并没有建立党组织,毛泽东更加坚定了重造一支新型革命军队的决心。与何挺颖等干部的思想交流,使毛泽东厘清了部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建制零乱,成分复杂。革命动机不纯,军心涣散,意志无法统一;二是缺乏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富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三是内部不民主,没有凝聚力。国民革命军投诚军官把军阀制度和坏习气传入部队,士兵挨打受骂,缺乏基本权利,官兵不平等。在九陂村,毛泽东酝酿并写出了工农革命军改编的系统内容和方案。但由于九陂村距离湘敌仅3里路程,不适于在此进行改编,前委于是选择继续进山,前往15里外的三湾村。
  三、协助改编,促使起义部队重获新生
  1927年9月29日下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此时,部队已锐减至800多人。当晚,毛泽东即在三湾的“泰和祥”杂货铺主持召开了中共前委扩大会议,系统讲解分析了当前形势和整编任务,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在决定部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党代表的何挺颖信念坚定,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一边,与主张攻打中心城市的激进派和主张“散摊”的错误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他支持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在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军事上积极做准备,果断及时地协助毛泽东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对秋收起义余部进行了整编。
  一是整顿部队编制。部队转兵至三湾时,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致使工农革命军不足千人,部队建制已相当混乱。士兵严重缺编,有的连剩下不到一个排,有的甚至无法开炊,连找不到营,营找不到团,成了空架子。何挺颖积极拥护毛泽东“革命自愿”的原则和治党治军思想,废除旧军队雇佣制度,将部队原有的师建制按实际作战需要缩编为团建制,下辖一、三两个营。整编后,人虽然少了,但留下的却都是政治坚定和历经艰苦的。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重新得以有效地实施领导和指挥。
  二是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在三湾改编中,何挺颖被任命担任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团党代表的重要岗位,他不负众望,坚决执行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新。在营、团建立党委,连队设立党支部,每个班、排建立党小组,在士兵中积极发展党员,使党的组织在基层连队的领导大大加强。他推荐二连士兵党员熊寿祺增补为前委委员,得到毛泽东的赞许,使前敌委员会组织构成更加完善。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在部队产生了强烈反响。当熊寿祺向老班长介绍前委会议精神后,老班长感慨地说“这可比北伐革命深刻得多了!”
  三是深入开展思想教育。何挺颖积极贯彻毛泽东“把军队变成武装的宣传队”的政治主张,发挥自身善作政治思想工作的强项,亲自深入连队、深入士兵开展思想动员和政治宣传。他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自编快板,自写标语,亲自演讲,教育和鼓舞革命战士继续前进。在他的讲解和鼓舞下,官兵们明确了党的政治主张,明白了为啥革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等问题,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使革命队伍保障了思想上的纯洁与精干。
  四是实行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何挺颖极力推崇和推行在部队中实行民主主义和民主制度,贯彻毛泽东在前委扩大会议上的决定,在连以上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监督军队长官的各项工作。并清除军阀制度残余,实行经济公开,纠正旧军队打骂士兵的不良作风和习气。以士兵委员会为形式的民主主义制度推行开来后,士兵成了部队的主人,生活得到改善,有了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前提升,弱小的红军部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能量。
  10 月3日清晨,经过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军心凝聚、面貌一新,一扫往日的悲观消极,士气高昂整装待发。事实证明,这支队伍后来以坚强的毅力经受住了不堪忍受的艰难困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成为挂帅掌印的骨干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充当了股肱栋梁。
  四、结语
  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的政治原则与民主制度,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民主主义制度摧毁旧军队的管理基础,起到了开创性的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建军的基础。后来,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没有三湾改编的实践成功,就难以缔造一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而没有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决然进行不了井冈山的武装割据,也就没有其后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道路了。正是由于“支部建在连上”,使得人民军队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从而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几十年后,罗荣桓元帅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可以说,何挺颖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想和具体实践,对毛泽东三湾改编具体方案的形成和改编的成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三湾改编中,何挺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汉中地委党史研究室.秦巴正气——汉中地区英烈传[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 林道喜.井冈山元戎何挺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 张守宪.何挺颖烈士事迹简介[J].西北大学学报,1979(1).
 (作者单位: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