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新视点

张秋实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

  摘 要:过去,无论是学界还是宣传领域把阐释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它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方面。其实,井冈山精神内涵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井冈山的好作风;二是井冈山的好制度。井冈山的好作风主要包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胆识和勇气,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以及勇于进取、敢于胜利的革命气魄。井冈山的好制度主要包括“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制度。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指出了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新视点。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内涵;新视点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最初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关于这一精神的内涵,无论是学界还是宣传领域以往主要把阐释的焦点集中在它所体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但是随着《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马社香著)一书的出版,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阐释有了新的视点和路径。

  一、以前关于井冈山精神的有关阐释

  关于井冈山精神,无论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的专家学者,都对其内涵做了深入的阐释和概括。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井冈山精神的赞颂和概括是通过写诗、题词、发表讲话而表达的。1959年3月,谢觉哉到井冈山,他以《中国的第一山》为题写了一首诗,其中与井冈山精神有关系的诗句摘录于此:“井冈山啊! 你是个灯塔,照亮着亿万人民前进的道路”;“燎原之火,起于星星! ……真理的火,永远照亮着人类的心灵”;“井冈山啊! 你又是颗珍珠,你蕴蓄着无穷财富”。将井冈山比做“灯塔”、“燎原之星火”、“真理的火”、“珍珠”,正是要揭示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所具有的精神内涵。1960年10月,董必武到井冈山,写了两首诗,其中也有与井冈山精神相关的诗句,如“革命摇篮地,井冈山著名。……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艰难缔造井冈山,赢得人民自掌权”。这些诗句无疑表现了作为革命发祥地的井冈山所蕴含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1962年3月,朱德重上井冈山,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留下了“天下第一山”五个字的题词。看到这五个字,没有人不会想到井冈山军民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首创精神。1965年,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告诫道:“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1972年深秋,邓小平到井冈山时语重心长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江泽民主持党中央工作后,十分重视和强调发扬井冈山精神。2001年6月,他发表讲话指出:“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专家学者们据此提出,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它包含着革命的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这一精神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现,成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表现中国人民自立自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历史源头。井冈山精神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

  200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二、井冈山精神有两层含义:好作风与好制度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一书中,通过对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的所思所想,以及对陪同者、知情人的回忆和口述资料的整理,向人们展现了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新视点,即井冈山精神最起码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井冈山的好作风;二是井冈山的好制度。井冈山的好作风主要包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胆识和勇气,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以及勇于进取、敢于胜利的革命气魄。井冈山的好制度主要包括“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制度。

  迄今为止,人们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理解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面,即井冈山的好作风、好传统方面,而对井冈山精神的第二个层面,即井冈山的好制度,尤其是“士兵委员会”制度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正如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所说的:“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1]其实在毛泽东的思想意识里,“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一样深远,它们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三个支点”[2]。

  “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制度是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决定建立的。大革命失败后,在国共合作破裂的混乱中临时组建起来的秋收起义部队是一支由工人、农民和士兵混合而成的暴动武装,经过几次攻城失败的打击,各路起义部队聚集于浏阳文家市,前委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向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转移。从文家市到江西永新的三湾,一路上由于连续行军、作战,不断地遭遇失败、疲劳、饥饿、疾病、减员的打击,到三湾时,部队弥漫着恐慌、失望和迷茫的情绪,改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的。首先,整顿部队,留下愿意留的人,放走时刻想溜的人,部队由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 其次,整顿组织,确立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把团和连设立政治指导员的制度改为营、团、连党代表制,特别注意在班长、士兵中发展党员,从此,部队完全处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再次,整顿官兵关系,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有权监督和批评军官,长官不能随便打骂士兵,规定官兵待遇平等。三湾改编将一支暴动武装改变成了一支新型的具有政治灵魂的革命军队。正是这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井冈山开辟了具有首创意义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创立了永远放射着夺目光辉的井冈山精神。可以说,没有三湾改编,就没有井冈山根据地; 没有井冈山根据地,也就没有井冈山精神。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将艰苦奋斗、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作为井冈山精神三个支点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在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阐释井冈山精神内涵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对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实行的士兵委员会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其原因在于毛泽东觉得,艰苦奋斗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提倡,而支部建在连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国家的领导力量和人民政权的执掌者,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党的力量和组织规模都大大加强。但是,在党组织的发展和变化中,全国性的政治民主并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和一种有效的方式,因而,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不脱离群众等方面,却比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差多了。而他认为作为井冈山时期摸索出来的一种好的民主管理制度,士兵委员会不应该被遗忘、被忽视,因为它在井冈山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3]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正是部队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首先,它产生的背景和存在的方式具有民主性。军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并不是井冈山首创,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中就已经存在。但是,北伐时期的士兵委员会仅仅是从经济上保护士兵利益的群众性组织,而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却是部队实行民主的方式和途径。之所以有这样的根本区别,是因为秋收起义部队虽然最初是中共亲自领导的一支人民革命军队,但起义队伍的实际构成却很复杂,而管理这支队伍的各级军官大多来自旧军队,沿袭了旧军队的管理办法和军阀习气。上井冈山以后,由于武装割据的斗争残酷激烈,红军下级干部死伤太多,而补充这些死伤干部的主要来源是从敌军那边俘虏过来的士兵,他们也带来了旧军队的作风。士兵委员会就是在反对这种军阀作风和习气的斗争中产生的,因而它具有民主性。另外,士兵委员会产生和存在的方式具有民主性。它是由选举产生的,先是在党内酝酿,然后在全体军人大会上选举产生。它没有常设的专门机构,也不设专职人员,有事时,各位委员碰头开会,讨论解决的办法,平时各就各位,照样当战士。它是一种民主的群众管理方式。

  其次,它推动了军队的政治民主,密切了官兵关系。井冈山时期,官兵除了作战指挥权不同外,在生活待遇、政治地位上不分上下。无论是官是兵,不管是谁违反了纪律,士兵委员会都有权提出批评并加以纠正。发生打人骂人的事,要经过士兵委员会来解决。连长可以管战士,战士也可以管连长。在井冈山,形成了群众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部队通过士兵委员会这种群众管理的方式,克服了随意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和作风,官兵关系由对立变得密切,战士的革命情绪高涨。对此,毛泽东总结道:“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4]

  再次,它推进了部队的经济民主,杜绝了贪污现象。士兵委员会还有一个职能,就是负责经济管理,其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伙食。“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5]。同时,士兵委员会管理伙食,按时结账分“伙食尾子”,使有条件占便宜或贪污的人无法得逞;整个部队,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零用钱也是一律相同,官兵生活待遇上下一致,杜绝了经济特权现象。

  总之,井冈山士兵委员会是一项促进军队民主的制度。在毛泽东看来,正是士兵委员会这种民主的群众自我管理制度,构成了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支点之一,成为井冈山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挥井冈山精神在当今正党纪、正政风中的作用

  井冈山斗争,作为历史事件已经远去,但是在斗争中产生和提炼成的井冈山精神却犹如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对于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它应该成为其资政、育人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

  为什么毛泽东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一再把士兵委员会作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加以肯定和推崇,这是由内外两个原因促成的。从外部看,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共不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利益,实行攻击、孤立、要挟中国的政策和措施,毛泽东除了率领中国共产党奋起抵抗、掀起意识形态的大论战外,他更多的是在思索,苏联为什么出现了修正主义。他认为,是因为经过一系列的变动,苏联特权阶层控制了苏联党政和其他重要部门。这个特权阶层把为人民服务的职权变为统治人民群众的特权,利用他们支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权力来谋取自己小集团的利益。这个特权阶层侵吞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占有远比苏联一般工人和农民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入。而且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化公为私。他们在生活上完全脱离苏联劳动人民,过着寄生、腐烂的资产阶级生活。这个特权阶层思想上已经完全蜕化,完全背离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传统,抛弃了苏联工人阶级的远大理想。他们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社会主义。毛泽东由苏联的特权阶层联想到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他感到不少领导干部当官久了,不愿意深入群众,做起了官老爷。而干部特权又产生了其子女的特权。官僚主义、特权现象、干部子女教育问题,这一切都使毛泽东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井冈山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寻找革命道路的摇篮和起点,它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离开井冈山38年之后,毛泽东重回故地,这不仅是一次感情的寻觅回归,而且还是他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领袖对巩固人民政权使命的深层呼唤。这就是他为什么在重上井冈山的第二年,执意要在中国的上层建筑领域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深刻而复杂的初衷。显然,他认为在防止和惩治特权阶层、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方面,作为井冈山精神三个重要支点之一的士兵委员会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很有权威的方式,是发动群众进行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在毛泽东的思想意识里,“民主”就意味着“群众的事情要由群众自己来管理”,“民主政治必须依靠每个人来管理事情,而不能依靠少数人”。

  当然,评价毛泽东这种“大民主”思想的对错不是本文所要论及的内容。笔者只是认为,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这种群众监督、群众管理的民主方式在正党纪正政风中的作用,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课题。这也是我们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光芒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2]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74、179.

  [3][4][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65、65.



  作者简介:张秋实(1960—) ,女,湖北省罗田县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