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感悟“三心”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写过多篇重要著作。其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成文时间最晚、思考最为成熟、论述也最系统深刻的一篇。随着时间的沉淀,这篇重要著作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历史教科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四五”规划的号角已经吹响。“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作为新征程的奋斗者,今天我们来重温这篇名著,对于增强信心、保持耐心、下定决心都会是有益的。
  奋斗者必须坚定信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当时党内部分同志对时局的错误估量以及对红色政权缺乏信心的问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进入低潮。据《井冈山的斗争》记载,上山初期,“红军每到一处,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和暴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在这样的形势下,不断有人发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甚至“就是中央那时候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同上,第100页。)在当时,这种广泛存在的悲观情绪已经成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给予明确的答复。
  革命高潮会不会很快到来?毛泽东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进行了系统分析。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对中国争夺的加剧,必然导致中国反革命势力内部矛盾的激化,进而又激发国内各阶级各阶层与反动势力及帝国主义的矛盾,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毛泽东写道:“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同上,第102页。)在此基础上,相应地红色政权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只要各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妥协都是暂时的。今天的暂时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战争。”(同上,第47-48页。)正是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怪事”,造成了红军以及革命根据地存在与发展的空间。随后的中国革命实践检验了这些理论判断,证明了它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为什么有部分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只看现象不看实质。因此,毛泽东特别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同上,第99页。)这一方法对于今天的我们尤其具有指导意义。从全球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百年未有之不确定性。从国内看,中国即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都前所未有。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坚定我们的发展信心,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同样离不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分析。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原因。
  奋斗者必须保持耐心
  列宁主义政党向来强调“两条战线的斗争”,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要锋芒是针对右倾悲观情绪,同时对“左”的革命急性病也有批评。文章写道:“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同上,第99页。)结合历史看,这里主要指的是1928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八月失败”事件。当时,部分同志“未曾把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分清楚”,(同上,第58页。)在白色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也主张分兵冒进,所以导致了井冈山时期最大的一次失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文章也对1929年4月毛泽东代表前委给中央提出的“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认为,“那个建议的缺点就是不该规定为一年,因此,影响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所谓‘快要’,也不免伴上了一些急躁性”,“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同上,第106页。)
  中国革命的“星火”确有“燎原”的可能性,但如果主观指导失误,也会导致错失良机。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这些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从哪里来呢?“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同上,第115页。)只有从实际出发详尽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科学分析,才能从中引出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且,这种理论一开始往往并不完全,甚至有可能不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趋于完善。为了取到革命胜利,一方面要找到正确的革命道理十分不易,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的政策策略就更加困难。这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不懈奋斗,需要不断对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切,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呈螺旋式向前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承认前途光明,所以要坚定信心,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承认道路曲折,所以要保持耐心,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接续奋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奋斗者必须下定决心
  早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就曾明确表示:“红军必须在边界这等地方,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同上,第81页。)井冈山红旗始终不倒,才能“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井冈山斗争经验的总结,也十分强调决心的重要性。毛泽东写道:“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态度之下才有可能”,“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同上,第102页。)革命不是轻易的事情,必须下定最后的决心。这不仅在井冈山时期如此,更是贯穿毛泽东一生不变的信念。在1938年抗大开学典礼上,毛泽东指出,革命要有“不怕任何艰苦向前迈进的决心”。只有经过很好的考虑,由坚定的政治方向出发,才能下定决心牺牲升官,牺牲发财,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在1945年的“七大”,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著名口号,鼓励革命的先锋队“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用自己的表率去感动“上帝”,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如果说苦难深重的被压迫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干柴,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的共产党人就是中国革命的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征,揭示了革命高潮可以很快到来以及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客观可能性。但是,这种客观可能性,只有通过主观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但人并不完全是无能为力的。在具备了客观条件的前提下,主观条件甚至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必须充分发扬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正如毛泽东在文章中所说:“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同上,第102页。)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征服,他们收拢队伍爬上井冈山,红旗一打就是22年,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何等的决心和勇气。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万千思绪浓缩成两句诗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历史正是这样,下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攀登决心,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实现久有的“凌云志”,赢得“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胜利局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下定决心的生动典范。上任后的第一站他就到深圳视察,旗帜鲜明地宣示改革决心,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进行到底。针对一度滋生漫延的腐败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声明“不负千百人,得罪十三亿”,立志将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今年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他又强调:“要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21年2月16日。)一桩桩一件件,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格力量,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信心、耐心、决心,归根到底发源于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迈向第二个百年,我们“钢”更多了,“气”要更足。这个“气”就是斗争精神,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那么一种革命加拼命的精气神。作为“两个先锋队”的成员,经常重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好教材,一定能增添心中许多正能量,为我们在新征程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提供更加充沛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人民日报》,2021年2月16日。

  [作者简介]
  王梅莲(1976--),女,江西吉水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井冈山斗争史;

  原文刊载于《党史博采》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