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立足点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有三个基本的立足点:一是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的中国特色,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思想资源和创新动力。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中国式现代化也一定会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优秀传统文化;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时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痛定思痛,为了摆脱落后面貌,中国人曾努力向西方学习。1922年,在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之际,梁启超发表文章《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总结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约50多年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指出,经过一连串的失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些不足包括器物上的不足、制度上的不足、自身文化上的不足,向西方学习也按这个顺序依次展开,先是搞洋务运动,想在器物上模仿西方,后来搞维新变法,想在制度上模仿西方,再后来搞新文化运动,想在思想文化上模仿西方。但是,所有这些努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浴血奋斗,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推动国家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并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虽然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在理论上取得了独创性成果,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发展步骤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命题,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特别是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什么是现代化,世界上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解读,大体上说,联合国各类国际组织认定的30多个发达国家可以看做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已有方案可以解决中国遇到的问题,中国向西方学习过,向苏联学习过,结果都走不通或者达不到预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走出来的正确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品格,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它有三个基本立足点:一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二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国情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出发点。一切成功发展的国家,都是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的国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篇章的主线,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革命是这样,建设现代化也是这样。关于中国革命面对的国情,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里做了深刻剖析,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前提。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党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基本国情的内涵,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认识更加清晰,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在分析中国的国情时说:第一,中国底子薄基础差,科学技术力量不足,经济上属于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概括地说,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人口规模如此之大的国家一举迈入现代化的先例。我们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只有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自己在实践中开辟新的道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阐述充满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深刻反映了我国国情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也就是说,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基本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研究,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阶段性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回到我们的本源上去认识,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决不会是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充满着血腥和掠夺的现代化。
  基本国情的其他要素与二十年、三十年前相比,也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人口多这一条,国家统计局2022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亿人,仍然居世界第一位,“多”这一基本点没变,但相关要素的变化是很大的,比如,人口出生率由新时期1987年峰值的23.3‰下降到7.52‰,全国仅比上年增加48万人。其中劳动人口(16至59岁)8.8222亿人,占比62.5%,已经连续多年下降,而且今后每年都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头30年,劳动力增长的“人口红利”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现在这个支撑不复存在,无疑将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挑战,促使我们做出政策上的调整。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显示我国政策方向已出现调整。党的二十大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从未有的高度,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特点息息相关。
  再比如,“底子薄”这一条,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可以说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家底,194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79.56亿美元,人均只有23美元,甚至低于英国200年前1749年的水平。改革开放起步时,我们经过近30年的苦干和辛勤积攒,底子有了一定改观,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83亿美元,总量达到世界第七位,但人均只有156美元。放眼全球,环视周边,我们确实底子还很薄。但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的机构测算,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达687万亿人民币,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指标看,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距离国际高收入国家标准1.27万美元/年也就是一步之遥。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理解“底子薄”呢?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但不能因此过于乐观,要看到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世界排名第68位依然是较低的,科技基础底子不厚,被“卡脖子”的领域还有不少,人均受教育程度世界排名更在100位左右,差距较大。“不平衡”的问题,经过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我国还有6.1亿人月人均收入仅有1000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显示,通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三大类指标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发展状况,2020年我国位居第85位。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大针对基本国情的新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要求,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以文化等精神因素组成的“软性”因素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华文明中孕育,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深厚文化根基和强大精神支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历史的偶然选择,而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和规定的。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对社会、人生、自然和世界的理解和处理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智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传基因。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因为一直到今天,它依然被中国人传承、敬仰、运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近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出现过的26个文明形态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中断、古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中断,古巴比伦文化因波斯人入侵而中断,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延续力,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1973年,74岁高龄的汤因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就东西方文化和人类未来进行了一场断续达2年的漫长对谈,而最终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人类的未来不属于西方,而属于中国,中华文化终将扮演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其理由是,世界的未来不能靠战争和武力、也不能靠选举和民主决定,而要靠文化引领。中国在漫长的 21个世纪里,尽管也多次经历过混乱和解体,但却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体现了人类从精神上控制自身从而与自然秩序、人文秩序相和谐的伟大智慧。1973年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中,国力和影响还是很有限的,汤因比是出自自身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50年后的今天再看,不能不钦佩其独到而深邃的见解。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等,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撑,也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弘扬者。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去考察了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中国3000年前的文字,从那时到今天,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过。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是在进一步提醒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更加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更加需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与中国古代哲人曾描绘的大同社会,有很多契合的内容,都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欺诈的理想社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传统里“民为邦本”、“民为贵”思想的延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也是来自中国汉朝的词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里,很多也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化延续。比如,自强不息的精神,源自哪里呢?3000年前的《周易》里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怕牺牲的精神,2300年前的《吕氏春秋》里就有:“三军之士,视死如归。”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个“和平”的“和”字,也是中国文化传统里非常重要的概念。甲骨文里的“和”字是 “龢”,左边的“龠”是一种竹子制作的乐器,右边的“禾”是庄稼,在中国文字里,它的象形意思就是丰衣足食加上载歌载舞,这样的祥和富足景象,不正是我们希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达到的目标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激活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升华了中华思想的时代价值,提升了中华智慧的世界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人不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者。
  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可以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们主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从来不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优秀的。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满招损,谦受益”,中国文化传统里强调的是从善如流、与时俱进。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特点,有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地方。文化传统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而是共生共长。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于特殊的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重要前提,要有一种力量将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要素统领起来,形成有序发展的态势。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初心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讲到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时,再次强调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首次做出的概括,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理论,它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来都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使命。李大钊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发起新民学会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学会宗旨,蔡和森主张“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国际联合,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无数革命先烈,在走向刑场时高唱的是《国际歌》,坚信的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众多渴望现代化而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开辟了新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足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如果用10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自工业革命迄今300多年完成的现代化之路,在本世纪中叶整体迈入现代化,无疑是世界历史上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事件。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所谓现代化只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的迷信,大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将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更重要的是,中国从来不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给任何国家。这一点,被称为“20世纪良心”、曾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早就作了精辟的介绍。1955年他和夫人访问了新中国,行程结束后写了《我对新中国的观感》一文,其中写道:“每一天,每看一眼,必定要同时看到古老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这个民族不愿意强迫任何人,而是用解释、说服和讲理来代替发号施令。”中国一直坚持以自己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在风急雨骤的时候,中国展现了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以最近20多年为例,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中国扮演了“定海神针”的角色;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扮演了“增长引擎”的角色;2022年面对世纪疫情和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中国正在扮演“稳定岛”的角色。这就是中国的立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使命的气度风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起云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各国是携手团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还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选择。我们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正以邻为壑,不仅不愿意分享自身现代化的成果,不愿承担大国责任,而且对努力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极力打压,居高临下地指责说教,花样翻新吸血自肥。不管中国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将不得不面对,不得不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伟大使命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会给中国和世界创造新的更伟大的发展奇迹。
  (作者简介:王均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