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理论新境界 文化新辉煌 文明新形态

  关于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这突出体现在关于理论新境界、文化新辉煌、文明新形态的论断和要求上。
  推进“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理论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思想文化的内核,文化建设总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坚持以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为指导,既是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具体到当代中国而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同时,要基于实践创新勇于进行理论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关于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明确要求,而且指出了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强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不仅再次强调,而且进行了深刻阐述,阐明了为什么结合、能不能结合、怎么样结合等问题。
  在“两个结合”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上着墨较多,提出了多个新论断新要求。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一论断把马克思主义比作真理之树,把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比作大树扎根生长的土壤,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科学理论,要切实发挥作用,必须本土化,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具体到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落地生根、根深叶茂,有效发挥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就必须中国化,植根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报告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论断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论断的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此前的论断侧重以“融通”定位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这里则侧重以“高度契合”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正是因为存在融通之处、具有高度契合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可能的;二是这次的论断专门从价值观的角度,概括了天下为公等十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同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思想精华,实际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着力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深化和发展,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工作重点和实践要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关于上述论断和要求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到河南考察时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因此,只有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更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并结合时代要求对其思想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些具有原创性的论断和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史上,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事随经济、政教而变化”。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自然从属并决定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建设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题,专门阐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这一标题的表述,前半句强调开展文化建设的精神状态和主要抓手,后半句强调开展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这一表述,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应部分标题的表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相比,有明显变化:前半句中的动词由“坚定”改为“推进”,动词相应的对象由“文化自信”扩展为“文化自信自强”,这是基于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的成就以及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相应进行的改动;后半句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设定,由“推动繁荣兴盛”发展为“铸就新辉煌”,显然目标提升了、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坚定文化自信,还要推进文化自信,进而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实现和推进文化自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止步于我们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而且要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续写中华文化发展新的华彩篇章。
  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报告首先明确指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接着强调“四个坚持”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后三个坚持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已明确了的,这里则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增加了一个坚持,且放在最前面。再接下来,报告明确了新征程文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三个落脚点,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此后报告分别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五项重点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概而言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部署和安排,突出强调了三方面内容:一是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强调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二是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强调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与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两个突出标志。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化是文明实现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离开了文化的滋养,文明之基将会动摇,离开了文明的支撑,文化之果将会枯萎。因此,谋划和部署文化建设,不能囿于文化本身,还要拓展和上升到文明高度。就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必须拓展和上升到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上来把握。
  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他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后,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再次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两段论述侧重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意义的角度来认识,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侧重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成就、新征程的目标任务的角度来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次使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表述:一次是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成就时指出,“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次是在讲到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通过梳理和分析以上论述,可以就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这样一些基本认识:其根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其实现途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突出特征,是物质文明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文明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精神文明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社会文明上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外交工作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深刻把握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逻辑与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和趋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伟大文明创造、取得的伟大文明成果。
  上述三方面相因相生、有机统一,理论新境界提供行动指南,文化新辉煌提供精神滋养,文明新形态则是理论指导和文化滋养下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有机整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断和要求,必须把这三者贯通和结合起来一体理解和把握。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的文献》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