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路边拾翠)

  四十年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题目是《朱毛挑粮小道》,讲述了在上世纪20年代江西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红军主要领导人朱德和毛泽东与战士们一起,用扁担挑着粮食和菜蔬,一步一步登上高高的井冈山的故事……四十年后,平生第一次登上井冈山,就有机会体验了朱毛挑粮小道。

  初秋的五百里井冈,群峦叠嶂,万壑竞秀;瀑布飞溅,山溪湍急。刚刚成立的井冈山干部学院尝试体验式教学,安排学员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为真实再现当年情景,学院特地准备了扁担、背篓、南瓜、茄子和盛有红米的米袋。学员们都不愿放弃难得的亲身体验,有的抢背篓、有的抓米袋,还有人拿过扁担,立即模仿当年朱德的做法,在扁担上写上某某的名字!

  上山的出发点选在黄洋界脚下的大陇镇源头村。百余年来,村民为翻山越岭走向外边的世界,沿着逶迤山势,避开嶙峋的岩石,在山脊修筑了一条简易的小路。七十年前,山是光秃秃的,小路是裸露的,一切都是那么荒芜和苍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飞播造林,五百里井冈早已郁郁葱葱,小路自然也被遮蔽其中。

  在标有“朱德毛泽东挑粮小道”的标志牌下,学员们纷纷合影留念,有的还拿着背篓、米袋和扁担,留下充满豪情的瞬间。然而当我们真正踏上这条小道,方知前路并不是坦途。小路是从村边的一个山坡上开始的,因原有的台阶已被踩塌,面对陡峭的土坡,不少学员只好手脚并用,才迈出了艰难的头几步。

  渐入密林,村里的狗吠声越来越远,路也越来越陡。因多年疏于整修,不足米宽的崎岖小道不时中断,原有的石块路面不知去向,余下的只是一条山脊土路。好在干部学院事先配发竹杖,使得大家拄杖越岗爬坡,一步步前行。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背上的南瓜好像又长了几斤,背篓带也几乎勒进肩头,脚步渐渐沉重,队伍越拉越长。我机械地向前迈进着。不觉之间,静谧中只听见自己缓慢的沙沙足音和沉重的喘息声,与前后学员都拉开了距离。独行密林中,脚下是承载着历史的斑驳石路,眼两旁是葱郁的翠柏青竹,耳边是飒然微风中的竹叶絮语,不见飞鸟,未闻虫鸣。思绪偶尔跳进历史,遥想当年领袖和战士们打江山的艰苦奉献和壮志胸怀,但更多时候是拄杖徐步缓行,小心翼翼躲闪着土坡的松滑和凸起的石块。

  眼前的小路伸延进前方的竹林,看不到尽头。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毛巾在额上擦了又擦,双腿已没有知觉,但后退没有出路,只有一步步向上迈去。麻木混沌之中忽闻人语,以为胜利在望。紧走几步,才看到是两位妇女坐在林间路旁小憩。趋前问候相询,她们说是运山竹的。这才发现她们身边有约八米长短、胳膊粗细的青竹。这样的长竹,她们一次要背两根,每根可挣十元钱。言谈间,从她们红扑扑的脸庞上,看不到过度的疲惫,也没有对艰辛的怨艾,只有平和与安宁。

  辞别背竹妇女,继续前行,步履仿佛变得轻盈。不知过了多久,又闻密林深处人声嘈杂。没有理会,更没有停下脚步,沿着小路继续向前走。走着走着,突闻汽车鸣笛,再盘过两个弯,黄洋界公路赫然横在眼前。此刻方悟,刚才听到的是导游带领游客走下黄洋界,体验井冈密林和红军的故事。小路尽头的石阶已经被经营快照的井冈姑娘占据,她们没有料到会有人沿着废弃的小路上山,对我们的出现十分吃惊。看看腕上的表,距出发已有一小时三十分。早已等候在此的干部学院领导跑上来祝贺我们,大家热烈握手,欢快的气氛犹如当年红军胜利大会师。

  上了黄洋界,路边有一棵大树,便是当年朱德、毛泽东与战士们挑粮歇脚的地方。由此可见,我们所走的挑粮小道不过是七十年前漫漫长路的一段而已。

  站在黄洋界上,面对井冈群峰云蒸氤氲,衣襟当风,思绪万千;缅怀伟人业绩峥嵘岁月,励精图治,振兴中华。感谢井冈山干部学院让我重温了四十年前的课文;感谢朱毛挑粮小道使我明白了四十年前背诵这篇课文时似懂非懂的许多道理。

    (作者:孔泉,外交部部长助理,学院2004年中青班试点班学员。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