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走上井冈山

  拜谒烈士陵园

  去年深秋,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员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学习。在群山环绕的茨坪北山,长眠着众多的英烈忠魂。作为井冈历史和井冈精神缩影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青松翠柏,万木葱茏。在纪念堂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学员们庄严地敬献了花圈,向革命先辈遗像三鞠躬后,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在山顶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先辈雕像、纪念碑前,当地一位毛老先生满怀深情地介绍说,井冈山的土是红色的,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牺牲在这里的烈士有四万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矗立在学员面前:三十一团红军班长马奕夫毅然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二十八团三营营长肖劲在腹部中弹肠子流出的情况下,把肠子塞进腹内,又继续冲锋;茅坪乡工农兵政府秘书谢甲开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大义凛然,被敌人开膛破肚,挖出心肝,把身体砍成五段,抛入河中;朱德同志的前妻伍若兰被俘后威武不屈,拒绝劝降,被敌人斩首挂在城门示众……四万多名烈士中有三万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后人特意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烈士碑。听着毛老的介绍,看着那块无名烈士碑,先烈们那种“为主义而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使学员们的心震颤了,浑身的血液沸腾了,泪水充盈了眼眶。

  颂诗黄洋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学员们以前不知道读过多少次。而这一次,登上井冈山之巅,站在黄洋界哨口,身临其境,融入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爱之情,才真正读出味道,读出真谛,读出了真情实感。

  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是茨坪通往宁冈、永新进入井冈山的通道,是当年红军五大哨口之一。在这山路狭窄陡峭,易守难攻之地。当时四个团的敌人对我“围困万千重”,企图偷袭井冈山,我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借天险奋勇抵抗。山上仅有一门迫击炮,三发炮弹,在前两发炮弹因为受潮没有打响的情况下,吓得敌人魂飞魄散,逃之夭夭。学员们深情地抚摸着那门立下了大功的迫击炮留影,好似置身当年红军众志成城的井冈山前沿阵地,听到了宣告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隆隆炮声,享受战斗胜利的喜悦,深深感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更感叹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革命战略家的巍然高大。

  重走“朱、毛挑粮小道”

  在山脚下的源头村,学员们脱去厚衣服,精神抖擞地戴上斗笠,胸前系上红军用过的红色识别带,提着防滑和打蛇用的竹笠,背起印有××团×营红色字样的灰色米袋,挑起装着米袋、秋茄子、南瓜的箩筐。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大旗的引导下,踏上了红军挑粮小道。因为毛泽东、朱德同志身先士卒,带头挑谷上坳,挑粮上山,当时这里的人民都亲切地叫它“朱、毛挑粮小道”。

  学员们背的是四斤米,走十来里山路,分量不大,路程也不太远,主要是体验体验。学员大都四五十岁,最年长的王老师已是五十九岁了。开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前赶,可山路越来越陡峭,崎岖不平,尽是羊肠小道,有一段真得有六七十度的坡呢。爬了半个小时,一些同学就开始冒汗了,口干了。这时不知道是谁领头唱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接着“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嗨啰嗨……”歌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歌声驱走了疲劳,笑语增添了力量。大家互相关爱,互相鼓励,你给我递矿泉水,我给你递毛巾,细心的女学员还带来了巧克力给大家分发。同学们感慨地说:那时红军哪儿吃巧克力去呀,连口水都喝不上啊!我们这点儿苦累比起当年红军真是天壤之别。有的学员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亏不亏,想想无名烈士碑。”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学员们体验到的决不仅仅是当年的艰难困苦,这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人生洗礼啊。

  在杉木高挺、翠竹掩映的盘山小路上,学员们踏着先辈们的足迹,一路高歌,一路谈笑,一路攀登,思索着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孕育和锻造出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思索着自己肩头沉甸甸的分量;思索着在新的前进道路上对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每个人都从心底发出了“伟大的井冈山”、“永远的井冈山”的呼唤。

   (作者:王振纲,中央党校培训部正局级组织员,本文为其带领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员到学院参加学习时所作,发表于《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