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我国不存在全面大规模通货膨胀基础

  2021年以来,我国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变化呈现新特点,突出表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走势分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从累计同比数据看,1—6月CPI同比上涨0.5%,PPI同比上涨5.1%;从单月同比数据看,CPI从3月开始由负转正,6月同比上涨1.1%,PPI从1月开始由负转正,6月同比上涨8.8%。从中可以发现,CPI走低而PPI走高,尤其是PPI快速走高特点明显。也正是如此,社会各界关注PPI高增长是否会传导至CPI,进而引发全面通货膨胀。总体来看,CPI、PPI出现上述变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处在合理区间,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有利于物价平稳运行的因素不断增多,后续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坚实,不存在全面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基础,预计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也对2020年CPI、PPI造成较大影响,进而通过基数效应等渠道影响今年的CPI、PPI走势。2020年初,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企业延迟复工复产,甚至在部分经济领域按下“暂停键”,从供给端稳定供给面临较大困难,同时附加春节等季节性效应,居民为应对疫情出现囤积商品的情况等需求端旺盛,共同推动了2020年上半年CPI走高而PPI较低。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供给端逐步恢复对居民消费需求满足程度提高,加上国内外疫情发生存在时差,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大量增加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以及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等,导致下半年CPI虽然为正值但明显走低,PPI虽然为负值但有所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CPI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而PPI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这将通过基数效应影响2021年CPI、PPI的走势。
  面对2021年以来CPI、PPI走势变化,虽然PPI走高趋势明显,但我国不存在全面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基础。
  首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处在合理区间。从经济基本面角度看,全面通货膨胀更易于在经济过热阶段出现。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宏观经济不仅没有过热而是存在经济恢复不均衡和向常态化回归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累积同比增速从1—2月的35.1%逐步降至1—5月的17.8%,两年平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积同比增速从1—2月的33.8%降至1—5月的25.7%,两年平均增长4.3%。对此,一方面是2020年一季度经济负增长导致低基数效应,随着经济恢复基数抬升,今年同类经济指标增幅下降,后续随着基数的进一步抬升,仍然有下降空间。另一方面是单就工业增加值累积同比增速看,其两年平均增速基本回归正常区间,单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积同比增速而言,仍然明显低于2019年。这反映出经济供给恢复相对较好而需求恢复相对较弱,经济仍处于持续恢复并没有过热的问题。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科学精准。通货膨胀的发生,背后往往是货币超发或者是信贷快速扩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灵活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强调精准直达,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21年以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无论是和历史数据纵向对比,还是与名义经济增速横向比较,我国货币政策并没有大规模宽松,而是通过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既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又没有大规模刺激。
  再次,价格调控机制作用积极。国内的价格调控机制在稳定价格上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从PPI看,当前我国PPI同比增速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大规模上涨。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受我国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率先恢复,欧美日等经济体居民需求增加等扩大对大宗商品的引致需求,而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大宗商品的供给,以及欧美国家大规模投放流动性,投机资金流入大宗商品领域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大规模上涨。为此,我国及时通过加强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多种措施保供稳价。目前来看,我国的价格调控机制发挥了较好作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到较好控制。从CPI看,2020年三季度以来,国内生猪存栏量较快增长,猪肉平均批发价格2021年初以来大幅下降,显著拉低了CPI。对此,价格调控部门也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并有相应的政策设计可以及时启用稳定物价。
  综上,就国内的情况看,无论从宏观经济运行,宏观调控政策实施,还是从价格调控机制看,我国都不存在全面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基础。从全球看,随着疫苗加快投放和接种率持续上升,2021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步入加快复苏的轨道,国际机构普遍上调了对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随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供应能力增加,有可能减少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国际贸易高速增长的态势可能减弱。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逐步恢复,国际上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供应压力将逐步缓解,有助于稳定价格水平。即使因为全球经济复苏而增加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大宗商品价格受2020年下半年基数较高因素影响,进一步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较小,加上国内工业品市场竞争较充分,PPI向CPI传导预计也有限。这也意味着,我国不存在全面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基础。
  尽管如此,面对2021年以来全球通货膨胀的上涨幅度和速度超出预期,为了进一步稳定好物价水平,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一是着力促进供需动态平衡。供给方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保障重点商品供应。需求方面,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适度扩大财政支出,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落实好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相关政策措施,促进餐饮、文旅等服务消费恢复。二是做好宏观政策调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三是做好预期管理,加强相关部门与市场的沟通,管理好各类市场主体的预期。四是尽管概率较小,但仍然需要予以防范,具体是关注欧美发达国家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风险,其通货膨胀是否会通过国际经济、国际金融渠道向国内传导尤其是对PPI的传导,并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