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2006-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5年以来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冷、热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同样的数据,人们会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看似奇怪的现象却正反映了我们目前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2006年宏观经济可以说是喜忧参半: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通胀、低消费、双顺差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都使人不得不对经济形势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那么2006年的宏观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态势,其发展变化将对未来一年带来怎样的影响,政策取向又该如何呢?
  一2006年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分析
  1.宏观基本数据喜中有忧
  2006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0.3%,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10.9%,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的数据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可以肯定地是GDP增长不会低于10%,这样全年GDP增长很可能达10.5%。这是自200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1996年以来经济增长首次超过两位数。此前的两位数增长是1992~1994年的14.2%、13.5%和12.7%,而与此相伴的是通货膨胀指数分别达到13.2%、21.7%和14.8%。2006年有所不同的是,1~8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只比上年同期上涨1.2%,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即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物价的上涨,相反物价倒呈现下降的趋势,即使这些数字里面有很多被专家诟病的统计上的问题,但物价的温和形势还应是肯定的。这样的高增长、低通胀应该是一个可喜的形势。
  但令人忧虑的是投资的持续超高速增长和能源消耗的居高不下,2006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下半年虽然政府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02.66亿元,同比增长27.4%,比上月低6.3个百分点。受此影响,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4771.01亿元,增长30.5%,比1~6月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8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21.5%,比7月份又回落5.9个百分点,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5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比1~7月回落1.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这一增长速度仍然是1995年以来的最快速度,说明投资的趋势性增长仍在持续,特别是地方政府热衷的以城市建设为主的行政主导型投资增长趋势仍然有其延续的体制基础。伴随投资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也是继续攀高,从上半年情况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其中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有色上升0.4%,电力上升0.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而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单位GDP能耗降低列入规划目标,提出五年内降低20%左右。其中,2006年能耗降低4%左右。这是我国首次将节能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2006年上半年执行的结果是,单位GDP能源消耗不降反升,这不能不使人忧虑。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为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1~8月份累计为485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增速平稳,但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远不及投资和对外贸易。与此相对应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并不乐观: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到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GDP的增长,更何况老百姓消费还面临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巨大压力。
  根据海关的初步统计,2006年1~8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1046.1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中,进出口顺差946.6亿美元,增长55.5%,增幅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每月仍然保持100亿~150亿美元的增长速度,这样2006年全年外贸顺差将达1400亿~1500亿美元。这样高的外贸顺差,一方面加大了控制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不平衡,这也是让人乐不起来的形势。
  2. 2006年应特别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
  (1)投资高速增长的势头还将持续。“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临诸多新项目上马是2006年投资增长长时间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在今后几年如不发生大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落实“十一五”发展目标,投资率不会低于40%,投资年增长幅度也将在25%~30%之间。这种投资热度如果再与地方政府的换届叠加,增长幅度超过30%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2006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是一个新的拉动投资增长的长期因素,随着各地区加快建设步伐,这方面的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增长幅度也会持续攀高。虽然中央一再强调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但目前各地攀比之风正在形成,并且这是地方基层政府行为,中央的宏观调控很难波及。
  据金融部门透露,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巨额贸易顺差造成的过剩流动性压力及长期居高不下的政府和企业存款增长,这些实际的和潜在的过剩流动性也都是投资增长的巨大压力。宽松的货币环境造成投资资金的充裕,8月末投资来源中的自筹资金增长33.4%,不但高于29.8%的贷款增长,也大大高于投资增长的幅度,因而今后一个时期,投资高增长仍是难以遏制的趋势。
  (2)体制性障碍不解决,中央宏观调控难以奏效。首先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的不对称,使中央很多宏观调控政策的下达处于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层面。地方政府为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环保等一系列或政绩工程或不得不进行的基础建设工程等,争投资、上项目已是惯例,2006年在中央紧锣密鼓的调控措施下仍有十几个省的投资增长在35%以上,投资增长最快的省份竟达50%以上。而土地收益成为地方政府资金的重要来源,这又导致中央在土地调控上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央从2003年开始的土地调控政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就加强土地调控出台的政策不下二十项,而时至今日,违规使用和开发土地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其次是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的滞后及传统的干部政绩考核办法,使为数众多的地方政府官员,可以置中央的宏观调控于不顾,也可以不顾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承受能力,连续不断地招商引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在现有财税体制、外贸体制及汇率制度下,也无法有效抑制资源性产能过剩行业的出口及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必然加大等内外经济的不平衡问题。
  目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形成的高储蓄率是银行投资冲动的物质基础,甚至国有银行公司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否则怎么会出现M2增速迄今为止连续15个月超过调控目标及2006年新增贷款规模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指标的尴尬情况呢。
  (3)不断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目前中国1亿美元GDP能耗是日本的7.2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依然不改长期以来不断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尽管“十一五”规划已明确了能耗、环保目标,但2006年上半年在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能耗指标及环保指标均不降反升。特别是环保指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均超过控制指标的2~3倍。这就很明白地说明了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资源、环境来说已经是不可承受之重。
  3. 2006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上半年减缓
  虽然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面临很多难题,但在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的双重压力下,从7月份开始投资增长还是出现了回落的势头,只要中央继续保持调控力度,估计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并且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回落,生产资料价格也会有小幅变化,与油密切相关的汽车等高档消费品销售也会出现增长。又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资源性出口商品的数量也会减少。这样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应在10.5%以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达94546.5亿元,同比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501.8亿元,名义增长率同比提高13.9%,这将是近年来最高的增长幅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维持在1.3%的温和水平。外贸顺差将为1400亿~1500亿美元。这一全年经济走势比上半年略有改善。
  二2007年宏观经济预测及政策建议
  受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惯性拉动及“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项目的压力,2007年经济增长不可能有太大的回落,但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完善及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中央权威的加强,影响增长的动力结构会有一些变化。
  1. 2007年宏观调控应明确从紧、治热
  从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的势头看,增长率已接近潜在增长水平,投资率在50%左右,物价虽然总体增幅保持平稳,但工业生产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始终是走高的,再加上国际油价形势不稳,国内服务价格和水、电、气等资源性消费正酝酿新一轮提价,2007年价格形势是相当严峻的。而2006年已铺开摊子的诸多建设项目也面临大规模后续投资,特别是2006年由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基础货币的超量投放,更使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剧。这一系列情况都使2007年面临一个过热的形势,宏观调控如不适当、适时从紧,过热的局面可能最终迫使经济硬着陆。
  在政策搭配上,2007年上半年可以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从紧,下半年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如热度不减,可以考虑实施双紧政策。而过热的标准中央应统一认识,根据以往经验,过热主要应看这样几个方面:一是GDP增长已达到或超过潜在增长水平;二是投资率超过50%;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半年以上,且月环比上涨幅度超过1%,或主要投资品价格、服务价格、资源性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且上涨幅度过高;四是流通中的现金及企业存款(特别是短期存款)超量增长等。这里面只要有两项达到标准,就可以认定经济已经过热。
  从紧的货币政策除应继续采取传统的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外,还应考虑如何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实施藏汇于民的政策。对过热的房地产等行业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不是无所作为,中央财政应加大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如改善落后地区医疗、教育条件以及农村和中小城市的文化基础建设等以带动这些地区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外需经济的平衡发展;还可以考虑2007年继续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特别是对外贸易方面税收调节应继续发挥作用,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应继续降低工薪者个人所得税率或提高起征点,以促进众多的基层消费,对高收入者则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2007年还应完全停止建设国债的发放,以配合从紧的货币投放。
  2.宏观调控措施应统一协调、综合配套
  近几年中央宏观调控在统一协调、综合配套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例如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中就实施了把住土地闸门的有力措施,同时配合以税收、信贷等调控政策。但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如人们所愿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这里面除了市场对调控的反应有一个正常的滞后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巨大的利益诱惑使地方政府和企业不能统一在中央的政令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使中央调控的顺利实施,不必忌讳采取行政手段,对拒不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严肃处理或实施经济制裁。2006年虽然已经有了先例,但力度不大,涉及面也有限。2007年要使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就要在具体贯彻、执行上下工夫,即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问题。
  3.深层次改革要落到实处
  中国经济反复过热及内外经济失衡是有着深刻的体制基础的,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滞后,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和个人政绩诉求,以争投资、争项目为己任;还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分税制为主的财税体制改革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不统一,地方政府可以置中央的宏观调控于不顾,靠拍卖土地等筹集建设资金;行政性垄断及监管的缺失,使很多重要行业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造成产出品的价格扭曲,市场信号失灵;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也不利于资本的输出,无形中放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外汇供给压力;现有金融体制的缺陷使调控政策难以抑制国有银行的贷款冲动。如此种种都使我们不能不重视深层次改革的问题,与20世纪的改革不同的是,目前的改革既要修正前期改革不到位或改革扭曲的方面,还要更有针对性地直指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障碍,使体制改革不仅解决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问题,也能为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作贡献。
  目前最迫切的改革主要有: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转变改革,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加强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建立合理的税负负担机制;打破存在于一些行业中的行政性垄断,对其中的竞争性领域应破除市场准入门槛和价格壁垒,对自然垄断领域要尽快建立价格监管机制。继续深化国有银行的改革,既要按现代商业银行标准对其进行改造,又不能放弃其国有、公共的性质,这方面在前期的改革中有偏离。银行在提高自身商业素质的同时,也要为社会、为广大中小企业和普通百姓服好务,因为毕竟国家财政是其大股东,而国家财政又是由广大纳税人支撑的。着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目前针对外汇储备过大的问题,应该按照一些专家建议的那样,现有外汇管理需要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转变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体制,对投资性资本流入要进行限制,而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管制,为缓解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顺差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加快放松资本项目和外汇限制,推进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进程,是缓解内外经济失衡的必要而迫切的改革。
  4.对2007年经济形势预测
  如果中央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各项配套措施到位,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那么2007年经济形势不会有大的波动。GDP增长将在10%~10.5%之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将在2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有回升,将达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可达15%,实现外贸顺差1500亿~16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