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百年来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金融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牢牢把握金融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不断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战争和创立新政权、服务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持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中国金融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为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必将愈发凸显。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认真总结党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金融发展的政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百年来,我们党领导金融工作总是能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科学的道路,确定正确的航向,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办金融机构,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金融改革开放,再到形成机构分门别类、功能相互补充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和把握金融和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金融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始终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全局和金融市场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集中发力,努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金融改革,主动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使得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再到贡献者的地位转变。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金融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与挑战,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是建党百年来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作为一种配置资源与转移风险的机制,其基本原理源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具有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普遍意义,但当其成为国家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时,其价值取向便服务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包含在整个经济社会演化进程当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金融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对于新生国家银行的命名反复考量和酝酿,最终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旗帜鲜明地彰显出中国金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为通过着力解决好金融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结构不合理、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中国金融始终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缓解其融资难题,因地制宜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积极深入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及可得性。以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推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注重加强征信、支付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金融发展的实践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建党百年来,党领导金融工作一条重要的经验就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原则。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中国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赶超型增长战略,面对建设资金不足且分散、进口国外机器设备所产生的外汇资源短缺等问题,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也始终与中国自身实践相结合,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为监管主体,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信托公司为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化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形成。正是中国金融改革在各个阶段都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中国金融事业实现了快速而平稳的发展。同时,中国秉承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合理借鉴各国金融发展经验及西方金融理论,将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
4、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夯实金融发展的根本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一方面,金融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资金产生于社会再生产,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即是回归其本源。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是金融长期发展的基石,偏离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极易出现虚拟化运行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虚拟资本有其独特的运动”。虚拟资本的产生虽然必须借助于实体资本,但又是与实体资本相独立的资本形式。虚拟资本可以经过不停地转手,导致其价格与其实际代表的现实价值严重脱离,同时给人们带来虚拟资本的扩张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假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再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资本过度运行的严重后果。建党百年来,从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农村经济、保障民用设施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服务于工业部门体系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持续蓬勃发展,金融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均证明,经济稳,金融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才能实现持久平稳发展。若金融脱实向虚,甚至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其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因此,必须强化金融的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的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5、坚持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发展的持续动力
  金融改革创新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满足外部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更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路径。回顾我国金融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改革创新是金融业突破难点问题、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予以强调的重要任务。从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循序渐进推进金融改革,到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再到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金融工作的三项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解决阻碍金融平稳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着力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推动金融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必须认识到,金融是天然经营风险的,如因疑虑风险而阻碍创新,无异于因噎废食。金融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金融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以顺应发展阶段、发展条件以及发展战略的转变。
6、坚持推动金融对外开放,顺应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金融工作的历程中,扩大金融开放是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金融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金融开放战略,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金融开放方法,坚持平衡和处理好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经验充分表明,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金融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积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银行公司治理制度,通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沪港通、深港通等“管道式”机制打通资金双向流通渠道,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成功加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全球金融治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作者:郭威,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