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诱敌深入反“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带领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江西省南部地区,以4万余人粉碎国民党军10余万兵力的“围剿”,共歼敌1个师部、3个多旅1.5万人。此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确定了中央苏区的革命中心地位,创造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典范。
  因敌施策,积极备战。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和苏区数量的不断增加,1930年8月下旬,蒋介石急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1930年10月,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战胜冯玉祥、阎锡山后,迅速抽调兵力,计划在3至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令驻江西的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基于敌强我弱、敌大我小、苏区尚未巩固的客观实际,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10月30日,总前委在罗坊会议上通过了这一方针,并决定红军主力东渡赣江,采取“主动退却、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后续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歼敌于运动之中。据此,中央苏区党、政、军、民迅速行动,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实行坚壁清野、部署游击战、建立支援红军作战组织等反“围剿”准备工作。
  保存实力,待机破敌。11月5日前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以红3军留在赣江西岸监视敌军,亲率红3军团、红1军团第4、12军等主力部队从袁水流域东渡赣江,向苏区北部地区转移。
  11月5日,鲁涤平指挥的7个师1个旅编为3个纵队,“并进长追”至袁水流域,均因红军已先期转移而扑空。在得悉红军主力东渡赣江的消息后,遂又向赣江以东推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为保存实力,红军以少数兵力配合群众武装迟滞、消耗、疲惫、迷惑敌军,主力则于11月中旬分别从赣江以东逐次向苏区中部地区转移,抓紧整训和筹措给养,隐蔽待机。
  11月18日,敌军的“尾随追击”再次扑空,又无法抓住红军主力,遂就地转入“清剿”。为彻底“剿灭”中央苏区,12月7日,蒋介石亲临南昌坐镇,将“围剿”兵力增至10万余人,设立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由鲁涤平兼主任统一指挥各部,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计划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由北而南向中央苏区进攻。
  集中兵力,适时反攻。针对国民党军11个师2个旅分17个方向实施“围剿”的实际,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认为敌防御线太长,间隙过大,兵力分散,且敌军派系复杂,协调困难。经缜密分析研究,毛泽东认为战场态势已利于红军转入反攻,遂决定采取集中兵力、中间突破、割裂部署、各个击破的战法,就近歼击敌军主力。12月21日,红一方面军主力集中至黄陂、麻田地区隐蔽待机,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和临战准备,同时命令红12军第35师赴兴国东北地区严密监视敌军,并想方设法诱敌西进。
  国民党军因进军途中屡遭红军小股分队和地方武装的袭击、阻击,交通运输线常被阻断,进展迟缓。28日,进至苏区腹地的敌军5个师向红军发起总攻,张辉瓒率领的第18师以1个旅留守东固,以主力向龙冈孤军冒进。红一方面军当即决定以少部兵力牵制北面之敌,集中主力力求歼敌第18师主力于运动之中或立足未稳之时。随即各部队秘密开进,迅速形成“正面攻击、断敌增援、击敌侧背、穿插迂回、翼侧警戒”的战役合围布势。
  30日9时许,敌第18师先头第52旅进到龙冈以东小别附近地区,突遭红3军第7师迎头痛击。张辉瓒自恃兵力、兵器占优,先以2个团、后以4个团的兵力向红军实施多路猛攻,均被击退。此时,红4军和红3军团已穿插至敌第18师侧后,切断了敌从西、北方向实施增援和龙冈之敌向西、北方向突围的道路。16时,红一方面军完成了对第18师主力的包围,并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敌发起总攻。激战至18时许,全歼敌第18师师部及其2个旅,活捉了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敌第18师主力被歼后,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敌军闻讯退缩。红军乘胜追击,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附近地区,歼灭敌第50师1个多旅。随后,各路敌军争相撤离苏区。至此,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
  闻听前方捷报,毛泽东诗情勃发,创作了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